【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中评智库:中国道路可引领国际秩序 | |
http://www.CRNTT.com 2021-07-25 00:02:24 |
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宗教历史文化传统都拥有各自的信念型文化人格,但这并不意味着遵循特定文化人格的国家民族完全一样。不仅如此,甚至同一宗教历史文化传统内部不同主要流派的信念型文化人格亦存在不小的气质差异。以基督宗教历史文化传统为例,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流派之国家民族虽都拥有基督宗教意义上的信念型文化人格,但她们间的信念型文化人格在内涵上仍存在不小差异,其原因在于他们对上帝言行的理解不同、取悦上帝的方式亦存在较大差异等。 天主教历史文化传统信念型文化人格,缘于其所生成的社会发展程度较高、信仰上帝之宗教“守旧”力量与宗教“复古”(改革)力量之间较为平衡等因素,拥有该种文化人格之国家民族(如法国、德国等)对上帝之虔诚信仰的“滑坡”得到一定程度矫正。受这种“复古”以后之现代宗教文化影响,在国内层面仍具有相当程度之奠基于宗教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在国际社会层面上则袛具有一定程度的对外干涉偏好。新教历史文化传统信念型文化人格,缘于其所生成之社会发展程度高、信仰上帝的宗教“复古”(改革)力量占居优势地位等因素,拥有该种文化人格之国家民族(如英国、美国等)对上帝之虔诚信仰的“滑坡”得到较大程度矫正,且内在迸发出虔诚信仰之活力。受这种“复古”以后之现代宗教文化影响,在国内层面具有相当程度之奠基于宗教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在国际社会层面上则具有较强的对外干涉扩张偏好。东正教历史文化传统信念型文化人格,缘于其所生成之社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信仰上帝的宗教“守旧”力量占居优势地位等因素,拥有该种文化人格的国家民族(如十月革命以前的俄罗斯等)对上帝之虔诚信仰的“滑坡”得到较小程度矫治,受这种“复古”以后之现代宗教文化影响,在国内层面具有较低程度之奠基于宗教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在国际社会层面上则具有奠基于宗教文化的对外干涉扩张偏好,但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伦理型文化人格。伦理型文化人格形成于伦理政治文化环境,主要存在于中华文化圈中国家民族,如中国、日本等。在伦理政治文化环境中,宗教文化始终不占社会主导地位,不是置于其间之国家民族中主体人群的思维和思想方式。伦理政治文化环境,一者,形成于自然的社会生活。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的自然繁衍形成家庭、家族或氏族,家族或氏族之间的斗争形成部落,部落之间的斗争形成政权或国家。另一方面,为规范这种社会政治生活,中华大地上的政治生活经验被统治阶层特别是知识人群体有意识理论化了,其中如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这种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持续规训华夏儿女几千年。主要在这两方面情况交互作用下,生成了中华文化传统伦理型文化人格。 从生成历史看,伦理型文化人格最看重“家”的价值。其中“家”主要有两重含义,第一重为主导性含义,是指“家庭”“家族”,第二重为辅助性含义,是指“国家”。这种社会价值结构蕴含着两层文化传统思维方式。 就前者言,“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而家人父子乃其天然基本关系”②,“家庭”“家族”具有第一位价值。同时缘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小农经济社会生活方式所生发的同理心,伊始形成了“家-国”“家-天下”的伦理政治观,对化外之“民”“国”,亦以此种视角观之,如华夷体系、天下体系等。在能够捍卫自己家庭或家族基本利益的情况下,人们亦有道德义务去捍卫其所置于其间之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国家民族亦有道德义务去捍卫其所置于其间之人类共同体的共同利益。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