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日本重回亚洲?

http://www.CRNTT.com   2009-02-13 07:23:35  


 
  考察亚洲的历史变迁可发现,除了从战前到战时日本的“大亚洲主义”、“大东亚共荣圈”等旨在谋求地区霸权的个别国家的国家战略外,围绕“东亚合作”的表面化议论其实是近年来的事情。战前,有“太平洋国际学会”(IPR)曾把“太平洋”作为一个地理范围突显出来;战后,1970年代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环太平洋联盟”构想,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诞生时则有“亚洲与太平洋”的概念……但这些都不是政治上的东亚概念。直到1997年,作为亚欧会议(ASEM)组织的延伸,产生了被称为“东盟10+3”的框架,作为超越地理的地缘政治概念的“东亚”的提法才日渐频密,幷于东亚峰会诞生后开始定型化。

  “东盟10+3”机制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东亚地区合作的视野,对该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是决定性的一步。1999年,“10+3”首脑会议发表的《关于东亚地区合作的共同声明》,在原有东盟框架所涉及的贸易、投资的基础上,加上了货币、金融的砝码,进而又把合作范围扩大到社会、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文化等领域,安全保障等课题也被纳入政治协商议程。

  东亚区域合作短时期内获得如此长足的发展,直接的契机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为避免金融危机蔓延、升级为经济危机,东盟国家痛感东亚区域合作之紧迫与必要性,决定邀请中日韩三国首脑参加于是年冬天举行的东盟首脑峰会,此乃后来被制度化的“10+3”框架的雏形。与从部长级实务会谈出发,后发展到首脑峰会的APEC等框架不同的是,“10+3”是从上到下,先有首脑峰会,后有实务会谈。目前,在经济、财政、劳动、农业等领域,均以定期召开的各种级别的高级会谈的形式,务实地推动着合作的发展。而在诸如应对能源、环境、疫病等国际社会共通的新型课题方面,相关检讨也已超越了务虚阶段,向纵深推进。

  某种意义上说,“东盟10+3”曾经引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走向,幷将构成未来东亚共同体的内核。一个数据是,这13国相互间的贸易量,2003年便已达它们对外贸易总额的53.3%,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圈(NAFTA)的45%,接近欧盟60%的水平;而就货币、金融领域而言,“10+3”框架也有各国在紧急情况下融通外汇储备的《清迈协定》等防火墙,甚至有创设“亚洲通货基金”(亚元)的构想。这些都为东亚一体化进程,作出了幷且还将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遗憾的是,东盟多国近年来陷入“民主僵持”,以至于连正常的峰会都无法按期举行,而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不想中国在“10+3”机制中坐大的国家却希望扩充“10+3”为“10+6”,幷于2005年底在吉隆坡举行了首届东亚峰会,从而间接架空了“10+3”机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