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经济复苏的条件及政策建议

http://www.CRNTT.com   2009-07-01 10:41:23  


 
             (二) 发展阶段

  中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与工业化相关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与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汽车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所带动的大量需求,正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而这些,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具备的。即便在金砖四国之中,中国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从城市化的角度,中国与印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处在加速阶段;张平计算出中国的城市发展曲线,认为中国城市化依然具有持久的带动性。而俄罗斯与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发展余地不大。但就工业化水平而言,中国却处在最高,优势不明显。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仍然蕴含着巨大的需求。事实上,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既是供给面的调整,同时也能创造大量新的需求。

            (三) 经济体的弹性

  在讨论应对危机冲击与经济复苏的时候,初始条件及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的优势往往会被提及,但经济体的弹性要么被忽略,要么谈得很不够。所谓经济体的弹性,是指一个经济体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或冲击的能力。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相对价格运动,反过来给市场以重要的信号;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体,就是能够对这些信号作出反应并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恢复其潜在产出水平。"最快的速度"与"最低的成本"概括了复苏的理想状态,是对如何实现经济复苏的一种约束:首先,复苏速度要快,衰退时间越长,各种福利损失就越大;其次,复苏是有代价的。不少人认为,只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总能实现较快增长。但如果这是以加剧经济失衡、牺牲科学发展为代价,就需要权衡得失了。只要考虑到复苏的速度与成本,就一定离不开经济体的弹性。

  如果说政府的能动性在危机中能够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一作用的体现,特别是政府投资的杠杆效应以及保证政策效应的可持续性,都要依赖经济体的弹性。并且,由于未来的国际国内形势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体的弹性将决定一个经济体能否对这些新的变化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反应。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初始条件与发展阶段,经济体的弹性更体现出一个经济体的制度性特点。

  经济体的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商品劳务的顺畅流通,行业准入限制的取消,以及自由价格机制。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策调整频度很高,这体现出政策的灵活性。不过,如何对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并作出及时准确的政策反应,还要取决于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在未来提高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中需要格外关注的。

  商品劳务的流通方面,中国离形成完全统一的国内商品劳务市场还有距离。在商品流通方面,还存在地方保护,在劳务流通方面,也还存在户籍限制及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这和成熟市场经济体有较大差距。

  行业准入方面,尽管随着改革的推进,很多领域都逐步允许民营经济进入,但国有垄断在一些行业(如金融、电信等)还是体现得很明显。因此,如何打破垄断,让社会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并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价格机制方面,总体来讲,九成以上(甚至更多)的价格都是由市场来决定。但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生产要素价格仍然还是政府控制,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弹性也都还不够。

  经济低迷时期,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尤为重要。比如,在经济增长下滑时期,正规就业往往会出现负增长,但是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此时会加速增长,从而弥补正规就业的损失,支撑总就业正常增长(蔡昉,2009)。中国海关总署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3月份,中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和环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表现良好。尽管这和出口退税等一系列刺激措施有关,但也反映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这又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基金会的"劳动自由"指数没有完全涵盖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所有重要特征。

  在反思本轮危机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不能过度迷信自由市场的有效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大萧条的教训来看,对于政府干预在某些方面的过度运用,恰恰是导致衰退延长的重要因素。比如,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限制劳动力流动(美国的限制移民)、限制国内竞争,阻止工资率下降等等。这些措施,恰恰忽视了经济体自身弹性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Cole and Ohanian,2004),"新政"(包括胡佛新政与罗斯福新政)中的劳动与产业政策应该对部门性高工资、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压抑的就业、消费与投资负责。这些政策大约能够解释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或衰退延长)的60%。相对于稳态水平,这些新政政策导致产出、消费与投资下降约13个百分点。而且,正是这些政策的取消带来了1940年代经济的强劲复苏。

  综上所述,在决定经济复苏的条件中,中国的初始条件以及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经济体的弹性却相对薄弱,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增强的。从而,中国希望率先走出危机,除了政府的刺激措施,以及潜在巨大的国内需求,还需要有私人投资的迅速跟进及市场机制的协调配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