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孔子学院,大国慷慨为哪般?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11:14:14 |
天朝讲面子,藩邦讲里子。四夷前来纳贡,其实是个赚大钱的买卖。每次带点土特产给皇帝老儿,山呼万岁几声,皇帝就会本着天朝厚往薄来的慷慨原则,重金回赐番邦。 明成祖在位期间,朝鲜年均朝贡四次,洪熙、宣德年间,更是上升至年均六次。琉球国有样学样,洪武朝就来了五十四次。最终搞得财政民政不堪重负,叫苦不迭。 不得不承认,民族情绪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商机,有利于一些人的生意。民族文化、国家兴亡,这样的口号,在充当利益遮羞布时常叫得震天响。这些年,我们看到多少毫无投资价值的项目,在“民族”、“自主”的旗号下骗取巨额资金最后血本无归。各种项目一旦扛上“民族”的大旗,只是为不计成本,不计效益,骗取公家的钱开路而已。拜托,他们真能代表13亿人?嘴里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这些年,我们见得还少吗? (来源:《时代周报》) 新闻链接: 访谈 海外孔子学院:莫让“软实力”成幻象 嘉宾: 顾彬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近日,关于孔子学院的话题在公众领域沸腾起来,人们开始关心,“孔子学院”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有论者认为,孔子学院在海外遍地开花固然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中国力图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的决心,但“决心”不等于“现实”,大国崛起,需要的仍然是深层次的决策智慧与公开透明的制度支持。就“孔子学院”之争议,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和国内知名史学家张鸣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1 有钱了,还得“有文化” 时代周报:孔子学院兴起的一个背景是世界范围内的“软实力”潮流。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了“软实力”(Soft Power )概念。国家汉办负责人说,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学院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 顾彬:按照新的政治理论,将来只有具备软实力的国家才会在世界上占领优势,语言是软实力中最强的之一。因为中国大陆的语言政策比台湾的发达,可以使台湾在德国大学里的影响减弱。原来是台湾学者掌握德国的、美国的汉学,现在是大陆学者。 德国人一般来说都知道孔子,不一定知道杜甫或红楼梦。别来什么杜甫学院或红楼梦学院,谁都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歌德学院一样,歌德不能代表整个德国,但是它可以代表一种文化德国,孔子也是这样。 张鸣:文化交流必须得有媒介,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得有一个加工改造。当年宗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他们也进行了改造加工。我们也一样,文化传播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否则,把国家文化原封不动地搬出去,那样很难让人接受的。可以说,国外没有人认为孔子学院是软实力,看看主流媒体,有没有人这样报道过?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有什么用?说实在的,经济其实也没有真的强大,我们并没有一个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合适的制度,实际上还是悬着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