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信义兄弟”与中华“道德链条”

http://www.CRNTT.com   2010-03-10 11:05:37  


 
  特写镜头之四:孙水林是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在外承包工程已有20多年。“我们家这个年是过不成了,但不能让跟哥干了十几年的工友们也过不好年,让人家骂我们兄弟不地道!在大年三十前,一定要把工钱结清。这是咱家20年来的规矩。”弟弟孙东林如是说。是什么支撑或保证损失兄弟能够20年来不拖欠工人的工钱,当然是他们手中必须有这笔钱。包过工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年被人坑,十年难翻身。”也就是说,要么他们的合作伙伴不拖欠他们的钱,要么是他们能从别人手里筹到钱。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拖欠他们钱的合作伙伴,或者乐于援助他们的亲朋好友,不同样也是一些讲诚信、有道德、很仁义的人吗? 

  这些特写镜头是我们通过“信义兄弟”接力送薪这个事情中看到一些“道德细节”。如果把这些“道德细节”穿插联系起来,其实不就是一个培育和造就“信义兄弟”的一片“道德的土壤”和一种“诚信的氛围”吗?再联想到我们已经举办两届的“全国道德模范”和去年举办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这些感动我们的道德模范的根脉在哪里?不是在别处,就是在中华大地的道德沃土之中,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邻里之间。试想一下:如果有道德、讲诚信的人不占多数,道德诚信的舆论不是主流,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将会怎样?没有那样一种“诚信的氛围”和一大片“道德的土壤”,还会有今天感动中国的“信义兄弟”和道德模范吗? 

  所以说,道义力量的壮大,既有与部分诚信缺失者相对而生的一面,也有与中华“道德链条”相伴而存的一面。如果说,部分诚信缺失的“落差”给予道义逆势而上的力量,那么中华“道德链条”则是持续给予道义绵延不断、薪火相传最可宝贵的营养。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