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不能抛弃制造业

http://www.CRNTT.com   2011-05-03 08:17:33  


在全球国际分工所形成的产业链上,每个国家和企业都可以寻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方式。
  中评社北京5月3日讯/因为造成中国当前通胀压力高企不落的原因错综复杂,货币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因此,目前唯一要做的应该是怎样在生产成本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疏导产业资本回到真正做大财富的实业舞台上,这样,才能从本源上遏制或抗衡这种成本(非需求)推动型的通胀和资产泡沫。上海证券报发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文章表示,在目前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面前,通过提高货币配置的效率来缓解货币超发的冲击会显得更加有效。而把配置资源的问题交给市场,政府做好为市场服务和针对市场配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发”现象实施有效监管,应是政企之间增强市场活力的最佳分工形式。

  文章认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眼下可以有两种“选择”。

  首先,降低企业税负和增加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的人力、财力资源扶持,以此提高企业实业投资所需要的盈利空间。同时,目前保持利率和汇率的相对稳定,对抗衡成本型通胀可能利大于弊。因为让产业资本回到实业舞台上的举措,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寄希望于企业通过结构调整来提高盈利能力,尤其在金融危机阴霾还未散尽,内需的形成还需要解决好疏通富民的良性循环机制、改善社会福利、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等问题的时候,更不是能靠简单地加工资、转移性福利补贴等手段就能带动内需增长的。所以,配合现在政府对扭曲的市场价格机制的整顿,财政部和税务局应通过减税来降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继续鼓励民营资本做自己擅长的实业,这些可能都是让大量产业资本重回实业舞台所不可或缺的手段。无论如何,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适合国情进行破旧立新的结构调整,而另一方面不要丢掉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传统不等于落后)是确保今天中国结构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一味地加息和升值,或默认成本上升会“倒逼”企业结构调整,都有可能会催生更多的“产业资本”变成“金融资本”,从而使这些事前看上去“出发点很好”的宏观调控政策最终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