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杨开煌:两岸启动政治接触设想

http://www.CRNTT.com   2011-10-14 00:07:37  


累积互信,两岸敲响和平钟。
 
  从互信层面来看:两岸在ECFA签订之后,两岸交流、互动的质与量都大幅、快速提升,是以两岸之间的事务也大大增加,以两岸现今两会的互动模式,肯定是缓不济急,对民众急切之务,衙门处理牛步化,必然招来民怨,则将影响两岸人民对两岸改善关系的期待,而避免的方法是两岸的主事单位,人员、公文书、电话、传真均可以直接往来,热线交涉,提升办事效率,有效舒解民怨。

  但是这种直线往来的作为,可以解决问题其实只是常识而已,关键除了因为在于两岸的政治定位不明确,互动关系没有规范,以致于不得不以绕路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旦两岸关系迈入“一国一府,互为特区”的政治设计之后,两岸官方就可以直接往来,则上述的现象,理应有效舒缓;然而法律规定无论多么细致,都不可能概括全部的可能性,因此在法律没有规范,或是规范不足之处,就需要两岸官方本乎立法之初衷,妥善处理,以期建立互信,从而可以面对两岸更复杂的难题。两岸间初步的“互信”,可以很世俗化地被定义为“我相信对方在此一情况下,会做什么回应,而不会做什么回应”;再进一步的“互信”我们可以说“互信是我们相信对方的作为是诚意的、善意的,而不是恶意的、算计的”;最高的“互信”我们以为是相互体谅对方,给予理解,给予方便。

  “互信”的建立和积累当然是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也可以是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逐步增量的过程。因为两岸互信是一个集体名词,一个集合概念,由易而难地排列的话,可以包括了:经济互信、文化互信、行政互信、政治互信、外交互信、军事互信等,所谓“由易而难”,一方面是从两岸当局可以妥协的程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民得益的感受为判准。

  以目前的发展来看,两岸经济互信已经签订了制度性的合作框架,因此经济方面,已经可以步向制度化的发展,这是肯定有利于经济互信深化,特别是两岸将在两会的架构下建立两岸经济委员会的话,就有可能逐步提升彼此的互信。

  其次是“文化互信”,这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为“文化”的概念是宽泛而不具体,“文化互信”最核心、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价值共享,印象正面。现今两岸之间,由于实行不同的制度,经历不同“国家”历程,所以两岸人民的价值观存在相当的差距,加上两岸当局以往的相互丑化和仇视的教育,以至两岸人民的相互印象十分负面,开放交流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彼此的相互印象并没有真正改善,而两岸当局所谓的“文化交流”亦多重在表演、比赛等精致文化的互动而忽视了普罗文化的分享和认识,在两岸大交流之后,开始出现语词的借用和生活的模仿,特别是两岸大学生的交换,学习,必然有助于增加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两岸人民改变的相互印象,如果两岸可以进一步在文化价值的共享,文化精神的继承,文化遗产的开发,文化创新的努力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机制和规范,配合目前的大交流,开创新认同,增强彼此的社会互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