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张艺谋1850万拍铁路宣传片 搞砸了

http://www.CRNTT.com   2012-07-02 13:57:49  


宣传片海报图
  中评社北京7月2日讯/近日,审计署2011年度财政支出报告显示,铁道部在未按规定公开招标的情况下,投资1850万元,请张艺谋拍摄中国铁路宣传片,审计署并强调,该宣传片未达到预期效果。

张艺谋投1850万拍铁路宣传片 砸钱砸不出高品质 

  2012年07月02日10:53 来源:文汇报 

  据国家审计署最近公布,2009年至2010年,铁道部未经招投标投资1850万元,请张艺谋执导拍摄一部《中国铁路》的宣传片。这个宣传片据称是2010年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开幕式影片,全长5分钟,回顾与总结了中国铁路近几十年的成就。1850万元的投资,相对于铁道部的高铁巨额投资,也许是九牛一毛,或许投资方看中的就是“张艺谋”的名气和导演能力。有人算了一笔账,按照投资总额,这部短片每一秒钟的代价竟达6万多元!

  我们的一些名导演自打向商业大片转型以来,“砸钱”的气魄可谓越来越大。可这些巨额投入是否都真正“砸”到拍一部优秀影片所必需的刀刃上?要寻找到此类疑问的答案,不仅要做细致的艺术分析,还需要进行艰苦的调查论证,非笔者所能胜任。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有些导演陷入了一种“误区”,以为拍大片,就该“砸”大钱。许多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影片的艺术质量高低与投入资金多少并无绝对的因果关系。小制作有时也能拍出征服观众眼球的佳片。仅仅靠“砸钱”砸不出高品质的艺术。

  再回到本文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5分钟的《中国铁路》宣传片,何以需要“砸”掉1850万元?其实,只要看过这部短片,就不难得出结论。这部署有“导演.张艺谋”的短片,丝毫看不出张导独特的智慧和匠心所在。飞驰的高速列车、秀美的山川、微笑可人的乘务员、神情舒适安详的旅客……司空见惯的画面,除了镜头切换更快一些、快慢镜头用得更多一些,这些创意,一位普通的导演也许就能完成。而这些素材的获得和拍摄也并无多少难度,怎么看也就是一般广告公司即可胜任的普通宣传片。抹掉“张艺谋”的大名,谁也不会相信该片出自“名导”手笔。如此水准的短片通常的成本是多少?笔者请教了业内人士,称最多约需100万元,就算翻一番200万元吧,那么其余的1650万元难道全成了利润,“砸”入了张导和他的团队囊中?如此暴利实在令人咋舌。

  审计署的报告称,宣传片未达到预期效果。铁道部花不菲的资金,做了一次“冤大头”。其实“冤大头”又何止铁道部一家?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投巨资,请名家策划大型节目、拍摄宣传片,耗费的资金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打的旗号也都是地方或单位的形象宣传。且不论立项是否合规合法、过程中资金监管是否到位,单看动机,多少可以窥见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祟。至于实际效果,大概唯一具有“含金量”、唯一可以唬人的,也就剩下“菖菖菖导演”这几个字了。

  或许,这是一笔愿打愿挨的买卖,他人也无可厚非。但让笔者感到揪心的是,如果一位艺术家眼球过度地盯着“孔方兄”,还能指望他拿出更好的作品来吗?如果说“导演.菖菖菖”也算一个品牌,艺术家,特别是著名艺术家是否应该更珍视一些自己的品牌?一位艺术家如果不断靠透支过去累积的品牌美誉度“搂钱”,那么他的品牌含金量还能维持多久?

  作为出了灯油钱却坐在黑地上的铁道部也有教训可吸取。正如名人说的未必都是名言,“名导”导出的也未必都是佳片。现在不少投资人拍片选择制作者,更多的只看对方的名气,而较少考虑艺术质量,以为名气就能带来一切。如此功利短视的投资心态,为那些所谓的“名导”、“名艺术家”借“名气”轻松“搂钱”创造了空间。如果铁道部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优选相关公司拍摄制作这部宣传短片,想必也就不会花费这笔名不副实的冤枉钱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