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薛涌:哪国老百姓挣得多

http://www.CRNTT.com   2012-09-26 11:01:12  


 
  美国劳工部2011年底公布了2010年各国工价的数据,我们不妨列成下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人每小时的工价,比起西欧发达国家来普遍要低;比日本稍高,但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华尔街日报》引用劳工部的数据:在2000-2010年间,以美元价值显示,美国的小时工薪上涨39%,加拿大则为9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4个成员国平均上涨率为74%,大趋势显然对美国制造业有利。当然,2009-2010年这一年的趋势比较模糊:西欧几个大国,如德、法、英、西班牙、意大利等,小时工价都在下跌,美国则缓升。但日本、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瑞典等工业化国家的工价上涨幅度倍于甚至数倍于美国。阿根廷、巴西、菲律宾、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价上涨幅度更大。也许我们可以说,如果美元下跌势头止住,欧元贬值,那么至少在发达国家中的工价比较中,美国工价相对下跌的趋势可能会触底。

  不过,从这个表格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工价未必是制造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富裕,工价就越高。不应该把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的工价简单比较。考虑到这个因素,我将各国的人均GDP和其小时工价进行比较,并用人均GDP除以小时工价,算出各国工人平均干多少小时才能创造出人均GDP来。小时越多,相对工价越贵。同时,列出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作为参考,看看绝对工价和相对工价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发现,按照美国的平均工价,一个劳工一年要干1386个小时即能挣出美国的人均GDP来。如果按一天八小时算,这就是173个工作日多。相比之下,德国劳工只需要工作1018个小时,也就是127个多工作日。德国的人均GDP远低于美国,小时工价则比美国人高了9个美元多。但是,在最近几十年,恰恰是德国保持着其制造业的优势。日本的制造业,也保持着相当的竞争力,没有出现象美国那样的惨淡景象。但日本的工价,大致和美国在一个水平上。

  这里最为令人震惊的,还是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工价的比较。美国劳工部在公布中印数据时特别说明,两国的统计非常不合国际标准,只能作为参考。特别是印度,80%的劳工在非正式的部门(家庭作坊)工作;统计中的工价,则是组织化的正式企业的数据。而这20%的正式企业支付的工薪,比80%在非正式部门中劳工的工价高得多。另外,中国最近的数据来自2008年。到2011年肯定有大幅度上涨。印度2007年的小时工价(1.17美元)比中国同年(1.06美元)还高一些,但没有2008年的数据。
 
  这些粗糙的统计数据,很难衡量各国之间(比如中印之间)细微的差别。但对于中印与发达国家如此之大的距离,则还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即使考虑到中国小时工价在最近三年有大幅上涨,估计在2011年也不过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我们即使把中国的平均小时工价大幅度提高,中国人仍必须工作3000多个小时,400多天,才能挣出人均中国的GDP来。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工薪低也是正常的。但是,菲律宾的人均GDP不及中国的一半,每小时工薪却高于中国。这又如何用经济发展水平还解释呢?从人均GDP与平均小时工薪比来看,中国劳工从经济成长中分享的份额实在太少。如果单纯讨论经济规律的话,我们也许还可以用“刘易斯拐点”来解释:当城乡二元化的结构没有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工业部门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应时,工价基本就是维持劳动力生存的最低成本。等到城乡二元经济被统一为一体,农村剩余劳动力锐减,城乡劳动生产率大致相当时,工薪水平就取决于边际劳动生产力了。问题是,如今中国大约一半人口在城市,“民工荒”已有多年,年轻劳动力的供应开始下降。在如此之低的工薪水平上,企业一提涨薪、人民币升值就风声鹤唳,似有存亡之危。中国的小时工价即使上涨三倍,还是不及墨西哥。有多少企业界人士觉得工资上涨三倍后仍然能够存活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