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变化趋势

http://www.CRNTT.com   2014-02-22 10:04:24  


 
  全球价值链在冲突中重构,区域经济合作加快

  文章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反思过度追求经济服务化、虚拟化的教训,纷纷推出“再制造”战略,试图在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价值环节上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新兴经济体则通过产业升级和对外直接投资,延伸、扩展产业链,从而突破传统国际产业分工对发展空间的约束。全球价值链重构在推动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区域利益融合。价值链重构带来市场竞争和动荡,促使各国争相加入或发起新的自由贸易安排,在寻求稳定和长期市场空间的同时,培育区域间组合比较优势。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东盟推进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将对亚太地区一体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酝酿中的美欧自贸区、日欧自贸区,可能在发达经济体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拓展。全球价值链的变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态势,对我国如何根据竞争优势和发展需要,发起倡议和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全球产业呈现出“再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

  文章指出,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不容低估,一些新的增长点正在形成,可能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也将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其一,各国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美国先后发布《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制造业显露复苏迹象。英国2011年投资4500万英镑支持九个创新制造中心建设。法国提出工业占欧盟工业附加值的比重,从2010的13%增至2015年的15%。巴西、印度也于2011年公布了《工业强国计划》、《国家制造业政策》。其二,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加快孕育中。物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以及生物、材料、节能环保等技术创新将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兴起,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13年初,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旨在通过智能制造,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美国提出,要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生态系统,并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数字化制造重塑制造业竞争力。其三,新能源成为驱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页岩气和页岩油开采技术的突破与大规模应用,给美国带来了能源价格“洼地”、制造业复兴等诸多好处,也对国际能源格局构成冲击,为美国全球战略布局提供了巨大空间。可再生能源取得重要进展。丹麦2011年风电发电占本国总用电量的28.5%,德国2012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占全国发电的4.5%。

  全球化深入推进与宏观政策各自为阵的冲突进一步凸显

  文章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为了共渡难关,曾及时搭建了G20平台,采取了协调一致的反危机措施,对于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形势渐趋稳定之后,各国进行政策协调的意愿明显降低,各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仅从本国利益出发,基本不考虑国内政策的外溢效应。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均实行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在初期的确起到了缓解危机的作用,但长期实行后,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上升,短期资本流动大幅增加,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剧烈波动等。这些都对新兴经济体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稳定构成了新的威胁。

  综合而言,政策退出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节点。如果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过于迟缓,则向新一轮泡沫或货币危机发展的风险将加大。如果政策退出过于激进,则可能会引发需求不足导致的衰退。然而,决定性的因素仍是结构改革的进展,如果新产业新技术发展能产生足够推动力,同时发达经济体高福利体系的调整、政府债务的消减、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加能迈出实质步伐,那么世界经济有望从根本意义上走出危机,重新出发。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