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夏斌:宏观调控中的“底线思维”

http://www.CRNTT.com   2014-11-28 09:05:31  


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夏斌
  中评社北京11月28日讯/近期以来,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议论很多,其实当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就是处于困难微妙的调整转折时期。

  新京报发表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夏斌文章表示,GDP增速从2010年一季度以来,已连续18个季度放缓;大规模的改革重新启动,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好的发展势头,但远不足以形成能完全替代过去增长的动能;改革红利的释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中过去多年积累的问题与风险正在逐步暴露;作为当前经济中关键变量的房市价格与销售量下跌与刺激房市政策重新启动已同时开始,情况错综复杂,稳增长和稳经济的压力很大。在此情境下如何分析形势?

  “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表述是当前经济现象最为形象的概括,但是,“三期叠加”的表述仅仅是对中国当前经济“现象特征”的表象描述。至于“换挡”换到哪个挡位?“调整阵痛”表现在哪些方面?会阵痛到何种程度?以及更重要的这三者不同的动态变化相互之间又是如何互相制约与影响的?最后会对经济大势起什么样决定作用?以上“现象特征”的表象描述并不能清楚回答全部问题。

  对经济前景不必过度悲观

  文章称,目前,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容易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是过度悲观论,动辄断言中国经济“要衰退”、“硬着陆”和“崩溃”等;另一种是盲目乐观论,看不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真实困境,只是简单地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历史平均增速的数据进行外推,断言增速“筑底”之后还会年复一年持续过去那样的增长。

  首先不必过度悲观。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内在逻辑发展调整的结果,适度地调整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成长,尽管现在增速在下行,我们看到产业需求区域结构分配等指标都出现比较好的势头,资源环境成本在减少。而中国在前五大经济体中,如果能够继续保持6.5%到7%的增长,相对而言仍然是绝对的高增长,这样一种中高速增长意味着对中国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的逐步解决提供了进一步的财力支撑。虽然前期经济的“超级繁荣”确实在银行体系内建立了一些问题和风险,但是目前的银行体系已经有所准备,今年三季度末,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93%,有近2.5%左右的拨备覆盖率,意味着银行体系已经有了不良资产增长的准备。

  另一个不必悲观的理由是三十万亿的优质国有净资产,这是中国经济防范经济大震荡的本钱和巨大的财力保证,也是美国危机以来,美国、日本等政府羡慕不已的中国政府的调控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对当前经济中的系统性风险是心中有数的、是居安思危的,并且已经在悄悄开始逐步化解风险的行动。我们纵观历史,让经济出现危机甚至崩盘的往往不是其他,而是首先来自于政府的侥幸判断和错误认识。比如2007年次贷危机前的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就错误地认为当时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当时美国学界争论,认为美国经济问题不大,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降息,才产生了百年一遇的大危机;而中国经济从危机以来,对系统性风险并没有麻痹大意和乐观,当前的三期叠加的判断,主动进行调整深化改革的行为,是对中国经济不必过度悲观的最基本的因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