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 |
中评智库:大陆对台政策须理解的基本概念 | |
http://www.CRNTT.com 2017-09-11 00:09:47 |
世纪中:回归后的双重幻灭。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台湾人民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当时中国身为“五大国”之一,更增加了他们的乐观与期待,“全岛鼓乐,数月不绝”,“我们终于又可以做堂堂中国人了!”民族主义达到高潮。可惜的是,他们迎接来的“国军”远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军队,而是一支被历史学家形容为“惨胜”的部队,同时弥漫于中国大陆的封建、腐败、官僚、特权也跟着接收大员涌入台湾;相对于台湾已经有初步的法治与现代化基础(这是部分人转而产生日本情结的原因),大陆仍旧在战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之中,处于不同历史发展条件下的两种社会形态终于爆发激烈冲突,“2.28事件”正是这种冲突的集中表现。“2.28事件”的鲜血带给台湾人民难以抚平的伤痕,也使民族主义的理想遭到幻灭,从此埋下台湾意识的根源。同时,甫回归的台湾人旋即被国民党中央政府卷入内战烽火,回归的喜悦荡然无存。 国民党接收人员在台湾上上下下大搞“五子登科”(所谓金子、房子、车子、女子之类),而生居于此地的台湾人却由于不受信任、许多人已不识中文不懂国语等原因,继续处于社会的边缘与底层。1949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台,此后并实行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台湾更加没有民主法治可言。台湾人于日本统治时期生长出的对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渴望,至此双重破灭。 上述半个多世纪中的悲惨命运,使台湾人在极度的挫折中陷入极度的“悲情”,使他们在心理上将祖国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形同“外来政权”,也使部分人具备了说服自己不再认同“中国人”的道德心理基础。由此形成的所谓“台湾人心态”极为复杂,作者撮其要者点列以下三点: 一是弃儿心结。如同一个孤儿,一出生就被母亲抛弃,之后经过自己艰难挣扎长大了,而且出息了;这时候谈到认祖归宗,他很自然会抱持一种可认可不认、可归可不归的态度,而且认不认、归不归都应是他的自主权利。在此情况下,要真正促其回归就须在两方面具有同等的力度,首先是阻断其不归的后路(如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同时必须以亲情感化,以母爱滋润,甚至某种程度上让他以一种自主自愿、荣归故里的姿态回家。如只是声色俱厉说你必须回来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则必然导致其心理逆反。这一历史心结虽然随着时间流逝而在普通民众中有所淡化,但在代表和表达群体利益的政党、知识分子中却远不会消失。照说清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与我们并无关系,相同之处则在于我们也是代表祖国的中央政府。相关的例子是,70年代西德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曾代表德意志民族向二战中受难的犹太人墓下跪,这也许就是对历史的一种概括承受。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