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两会专访:马逢国谈港人树立国家观念

http://www.CRNTT.com   2018-02-26 00:10:09  


  
  8.您刚才也提到了通过一些具有感染力的影视作品,让民众可以更加了解国家,在这方面,香港未来会做哪些工作?

  马逢国:我觉得单靠香港的一个单独力量恐怕是不够的。其实我20多年前已经说过,对于香港很引以为傲的港产片,将来不一定会再存在,但应该很有条件会成为华语电影中很有香港特色的类型影片。这在当时业界不是很被接受的一个概念。我当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不同的行业要懂得如何融入整个大中华,在融入的过程里面发挥自身的特点跟长处,对于香港影视界来说,就是要创造一些有香港特色的一些华语作品,但是那个作品并不是单给香港人看的,应该是可以给所有的华语观众看的,这个才是一个终极目标。
 
  所以对于香港来说,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的题材的影片,也应该有一些香港的特色。从这个角度来体验,可能比较好。因为毕竟香港民众的生活体验跟内地不完全一样,应该是有一些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体验,这方面如果能够很好的创作与表达,应该是蛮有意思的。

  9.您是说在这些具有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加入一些香港元素?

  马逢国:不一定是这样子,可以是全新的一种创作模式,不一定要参考过去模式。什么才叫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的电影也应该很有创意的。所以我觉得在文化创意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创造,都应该有新的尝试、新的观点与新的角度。总的来说,它能够给予观众很强的感染力,这才是最终目的。观众看了之后受到启发,有一定的提升,然后感情能够投入,受到鼓舞,能够分享,就已经达到目的,题材应不拘一格。
 
  10.您之前在采访中也提到,内地影视市场可以利用香港,更好地走向好莱坞,目前有没有这方面的合作?
 
  马逢国:我相信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人在努力尝试,毕竟我现在不是在最前线,所以我讲的是一个理论的探索,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空间的,毕竟对国际影视市场,香港有很好的积累,也有一定的人才。在创作的过程里面,如何能够掌握西方市场观众的口味,及他们讲故事的方法,然后把我们的题材利用他们熟悉且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创作,然后再想办法按他们市场的习惯来进入他们的市场,才能发挥比较好的作用。
 
  前者,我觉得要靠香港,其实现在也要靠内地行业里面精英的努力,但是在市场化方面香港应该还可以出点力的。
 
  11.近年来,从沪港通到深港通,从港珠澳大桥到广深港高铁,从粤港澳大湾区到制定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央出台了很多支持香港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很多香港民众并没有太多的获得感甚至“无感”,您认为如何才能香港市民真正的瞭解中央惠港政策?

  马逢国:我觉得不能纯粹讲“获得感”,也让他们有付出的机会。就是刚才我说的权利跟义务,有一些人就感觉我没有特别需要国家有什么照顾,反而希望能给予机会体验,让他去贡献国家、服务国家,他反而有另外一种获得感。举一个例子,我想保家卫国,一种很朴素的感情,但是目前来说我不能当兵,那就等于说他没有机会去体验这个他最想体验的东西,他就没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获得感。
 
  经济上的利益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获得。比如说内地开放自由行,对香港的总体经济来说有很大的照顾,但是落实到一个街上的老百姓,他反而觉得公交挤了,平常生活的小店都改卖内地来的游客喜欢的商品,他反而感觉不到那个获得感。但是当我实实在在为这个实体付出,哪怕是很少,我也觉得是很好的。比如说二十几年前华东水灾,那时候香港也是蛮有善心的,感觉内地有这样一个灾难,应该伸出援手。

  你给他一个机会,让他付出帮了人,他的一种很淳朴的民族感情就会发挥出来。再举一个例子,内地让香港的年轻人有机会访贫问苦,其实也有一定好处,让香港年轻人体会到我们国家虽发展迅速,但是还是有相对的需要人家帮助的一面,也是另一种“获得感”。
 
  当然总的来说,我们国家进步很快了,现在脱贫做得很好了,再过五年、十年可能你想看这样的贫困人口都没地方看到了,但是我总的感觉,让香港人去发觉一些对其有触动的事情,让他们可以出点力做点事。环保也可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对于增强“获得感”,特区政府也做了很多事情,每年我们中小学生,政府都有很多资助让他们去内地交流与学习,但是这些学习与交流,有些时候流于表面化,不是很深入。我觉得如果能够进行更深入一点的交流,可能更会有好处。比如学生可以到内地去学习三个月到半年,这个体会就可能不一样,这个变成更深层次的交流,对内地的认知也会更深入一点。

  内地和香港的交流以前是流于形式,走马看花,也没有很多的讨论,我觉得思想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年轻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