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 |
中评智库:港式资本主义劣变 需积极应对 | |
http://www.CRNTT.com 2021-06-28 00:03:59 |
港式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紧密接轨的先进性,不仅促进本地华商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而且开启近代中国革新进步的先河。然而,与此同时,港式资本主义也在港英政府殖民管治下滋长保守、落后的内在弊端。 港英政府一直沿用晚清、民国时期的华律、华俗管治香港华人。此举并非尊重华人,而是自视“文明”的英国殖民者出自利用“野蛮”律、俗来管治“野蛮”华人的歧视用心。这不仅导致香港形成华洋分治与洋人歧视华人的二元社会结构,还促使香港华人富商成为一面向清朝官府买官并固守中式落后习俗、一面向港英政府申请加入英国国籍以炫耀“文明归化”的两面人。1878年2月,香港东华医院值理会冯明珊等50多名华人富商身穿清朝顶戴官服,列队欢迎港督轩尼诗前来视察。三年之后,冯明珊等华人富商首批获准加入英籍,“分享英国臣民享有的一切权利”。当时,在港英籍有识之士提议反对华商蓄婢的陋习,港督却以此为华人习俗而不予查禁。1919年,信奉基督新教的英籍人士在港再度倡议反对蓄婢,并联络英国议员一起呼吁,获得香港华人有识之士的认同。1921年7月30日,反对蓄婢的华人与维持蓄婢陋习的豪门富商及其辩护者在太平戏院举行公开辩论,由此展开英、华人士共同参与并且持续十余年的反蓄婢运动。1923年2月,港府定例局颁布《禁婢新例》(又称《取缔蓄婢条例》或《家庭女役则例》),规定不得买卖婢女,不得雇佣未满10岁的女仆,在港婢女须按限定日期注册,实际上仍然允许华商蓄婢。1937年6月,在中外舆论压力下,英国政府专门派团来港调查,公开敦促港府取缔华商蓄婢。港府随后宣布禁止买卖妇女,遂使华商蓄婢陋习成为被取缔的非法行为。仅此一项蓄婢陋习,竟然历经十余年的反蓄婢运动才寿终正寝。这固然与港英政府沿用华律、华俗治华有关,但耗时长久的主要障碍却是华人富商坚持此陋习而设法拖延禁婢,港式资本主义的顽固保守性由此可见。 港式资本主义在清末民初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的政治表现,也充分反映出其进步与保守的两重性。香港是孙中山等人开创的推动内地推翻清朝、创立共和的海外革命基地。一批批华商前赴后继,毅然资助乃至投身中山革命,但他们在全港华商群体中属于少数。在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民国创立的胜利风潮中,香港多数华商表现出踊跃捐款的热情。但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及失败之后,香港华商总会及各行商会团体竞相发表通电,向袁世凯及北洋政府表忠输诚,有港商甚至通电声称:“非诛孙(文)、黄(兴),无以安天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英等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封锁,香港与内地贸易随之中断。香港在50-70年代陷入西方国家与共产国家冷战时期。在此期间,港式资本主义发挥其紧密连接西方资本主义的优势,利用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以及此后内地政治运动导致内地资金、人员大量逃至香港的生产要素转移,进行从转口贸易到加工贸易的工业化转型,遂使香港在不能继续成为中外贸易的中转枢纽港之后,维持和扩大与国际市场一端的加工贸易。1959年,香港的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69.6%,表明香港已经成为工业城市,顺利实现从转口贸易到加工出口贸易的工业化转型。进入60年代,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的实质增长率达到8.9%。60年代末,工业化的成功转型带动整体经济开始起飞。到70年代,香港除继续成为亚太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之外,还成为该地区的轻工制造业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成为战后世界首批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与台湾、新加坡、韩国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当今蜚声中外的香港华人富豪几乎都从香港战后第一次经济转型中掘取起家的第一桶金。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