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敌化建构下 两岸无和平

http://www.CRNTT.com   2022-03-25 00:02:36  


 
  国际关系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无政府性即缺乏有政治权威的中央政府,亦即华尔兹所说的“缺乏全体系范畴的权威机构”〔3〕和基欧汉所说的“世界政治中缺乏一个共同的政府”。〔4〕几乎所有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都认为,无政府性是国际体系的固有属性,也是国家行为体的国际行为的根本原因,因而也就成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研究的起点。〔5〕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提出了建构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一、人类的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的主流观点塑造成的,而不是由物质力量驱使成的;二、社会舞台上出现的角色受到的影响来自于他们的认同和利益,而不是本性。建构主义认为行为体与结构是互相建构的,认为人、组织或国家的行为都是社会建构的,并不遵循一个不变的秩序或原理。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张应从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规范和文化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建构性作用。温特在他的集大成之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他认为国际体系结构不仅影响了作为个体施动者的国家的行为,而且更能够影响国家的身份与利益。前一种影响温特称之为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因果作用,而后一种则是他所谓的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建构作用。

  温特认为国际体系或国际结构不单是物质现象,还是理念现象,在物质世界(指行为主体在一定社会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物质的实力分配的状况)之外,还存在一个意义与知识的世界——由“共有的理念”所组成的世界(指的是行为主体行为的文化内容,譬如构成社会主流特征的信仰、规范、理念和认识等)。〔6〕这个世界可以看作是行为主体对其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具体体现为各种观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与交锋。通过如此的理念交流,国与国之间会形成对彼此的“认知”和“态度”,而这种“认知”与“态度”的总和,就构成了国际体系的“主观结构”。依照建构主义的观点,社会结构由三种基本成分构成:可以分享的知识、物质资源以及实践。温特认为,对于人类的行为来讲,祇有通过共享的知识结构,物质资源才被赋予含义。具体来说,各行为主体对理解、期待和知识的分享程度造成他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分享程度越高,各行为主体之间互信程度越高;而物质资源通过各行为主体所分享的知识结构而获得含义,一定的含义系统确定行为主体对其周围的物质环境做出一定的反应和理解。〔7〕

  除了“共有理念”,“身份”(或角色)也是建构主义核心概念之一。温特将“身份”作为“行为主体”的属性,温特认为身份可以产生动机和行为特征。他认为两种观念可以进入“身份”,一种是该行为主体持有的理念,一种是其他行为主体持有的理念。身份是由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建构起来的。〔8〕国际体系中的国与国关系和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类似,作为国际社会中的成员,国家之间进行社会性的交流和互动,也会建立“共有的理念”,作为国家理念的组成部分,塑造着该国对自我身份和他国身份的认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