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 
中美从破冰到建交 13当事人亲历

http://www.CRNTT.com   2009-01-01 00:09:49  


   
  美国的情报工作也给冀朝铸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房间里不谈最机密的事。有很多美国人很忌讳吃脂肪过多的食品,于是美国有一种替代的冰激凌,虽然味道是一模一样的,但实际成分是水,中方人员称之为‘假冰激凌’。有一天我发牢骚说:‘谁要吃这个假冰激凌!’结果第二天美方就提供了真冰激凌。”这让冀朝铸见识了美国情报工作的厉害。

  魅力小平

  到达华盛顿的当晚,经过15个小时飞行的邓小平来不及倒时差,他简单换了一下服装就来到布热津斯基的郊外别墅,参加了他的特别家宴——8个月前,邓小平在北京北海仿膳饭店宴请布热津斯基时,布热津斯基半开玩笑地说,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华盛顿家中宴请他。双方可能都没预料到,这一天会这么快就到来。

  陪同邓小平参加这次家宴的柴泽民,对这个充满家庭温暖气息的晚宴还印象深刻:服务员是“老布”的3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乐颠颠地端着盘子穿梭往来;其间起居室壁炉突然冒出浓烟,手忙脚乱的老布妻子一通忙乱排除“险”情。老布拿出多年前多勃雷宁(前苏联驻美大使)送给他的伏特加,向小平举杯:“我用勃列日涅夫喜欢的佳酿向你致敬!”小平也跟着笑起来。

  其实,两人的见面并不仅仅出于私人友谊。“布热津斯基抢在卡特前面与小平见面,有两个目的:一是想了解小平准备要谈些什么问题,想了解我们的底细,以便于他们安排;另一方面他是想向小平同志讲讲他们的考虑,希望小平同志多会见记者、国会的参议员,也会见他们国家的一些有名望人士。希望小平同志利用这些机会,多介绍中国情况,消除美国国内对中美建交的一些反对声音。小平同志也很同意,说可以安排这些事情。”

  美国的良苦用心,邓小平一目了然,所以在安排上他也非常配合。“通常说,一个国家领导人到国会一般只演讲一次,他们把参、众两院的主要议员合到一起,举行招待会来演讲。而这一次,他们考虑到要在国会参、众两院各自准备一次座谈会。”柴泽民回忆,布热津斯基提的建议很具体,他希望小平正式演讲内容少一些,美国人想了解什么,可以多提问题、多提意见,然后留更多的时间答复这些问题。“这么安排,小平同志同意,说可以。”而后来在参议院举行的午餐会上,美国各地100名参议员中有近90名参加,邓小平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除了一般的记者接见,美国方面还特地安排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主编、出版人等与邓小平见面。唐龙彬回忆,他们曾经想取消几场地方记者的采访,以保证小平的休息,“当我们向小平同志报告此类事时,他总是表示能见还是见见为好”。布热津斯基“布置”的作业并不轻松,“他还提出在华盛顿和一些民间人士、一些大学教授进行接触”。1月31日,费城坦普尔大学在华盛顿的布莱尔大厅举行仪式,授予邓小平“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此外,“小平还去了一些研究机构、外交协会做演讲,忙得很”。

  1月30日晚上,肯尼迪中心几乎成了美国权贵人士的聚会所场。卡特总统夫妇带着女儿、蒙代尔副总统夫妇、万斯夫妇、布热津斯基夫妇,以及美国许多社会名流悉数出席,这一天,他们全都成了邓小平的配角。

  晚会的举办方式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经历的。柴泽民说,本来是美国政府组织,但“当时美国政府没有这笔款项,国会不批”,所以最后是企业家买票的方式筹的款,“有的人一下子买10张20张”,买票数量因企业大小不同而迥异。据称这场演出耗资50万美元,是卡特时期最“奢侈”的一次活动。

  许多美国明星都参加了演出,包括后来中国人熟悉的著名乡村歌手约翰.丹佛。据说主办者听说邓小平喜欢篮球,还特地安排了哈莱姆环球游览职业文娱球队的篮球表演,博得全场喝彩。让柴泽民印象最深的是,在每个节目之间一些著名人士上台。比如第一位上台的,是第一个上天的宇航员格伦;第二个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起初,柴泽民还将这些人的上台理解为“报幕”,后来他发现“每一次他们上台,都是在演讲,讲中美建交的意义,说中国的好话,最后捎带讲下面演什么节目”。或许对媒体来说,这两位名流的登台本身就是新闻。

  最牵动人心的一幕是最后一个节目: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演出结束后,卡特夫妇陪同小平夫妇登台谢幕,“唱歌的小孩们都抱着小平,小平也抱着他们亲吻,一下子来了个全场轰动。大家也跟着鼓掌、喊叫,气氛特别热烈”。柴泽民说,那些孩子的举动并不是美方事先安排好的,但不知为什么,对这些孩子来说,这位个子不高的中国老人好像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台上,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手久久地握在了一起。这种情感交流是如此自然而纯朴,它在瞬间超越了所有的政治以及意识形态藩篱,“很多观众当场就流泪了”。

  在华盛顿停留的最后一个晚上,邓小平夫妇在中国驻美联络处举行答谢招待会。参加的客人之多大大超过预期,把联络处大厅挤得水泄不通。来宾们根本顾不上中国厨师提供的美食,都争先恐后挤上前去与邓小平握手、碰杯、签名或合影留念。“为小平做翻译的是费斐,她又瘦又小,几乎挤不上只有一尺高的讲台,还是美方两名高大健壮的保安把她举到台上去的。”唐龙彬笑着回忆。

  “邓小平旋风”在他去牛仔的故乡——得克萨斯州时再一次刮起。在休斯敦旁边的西蒙顿小镇,美方安排邓小平去竞技场看传统的马术表演。他一出现时,全场2000多名观众就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在竞技场,盛情的主人为每位中国嘉宾发了一顶当地产的牛仔帽,作为礼宾官的唐龙彬当时心里一阵紧张,“因为事先没有布置过”。但他看到小平笑着接过,毫不犹豫地戴上,他身旁的冀朝铸为他扶正了帽檐。全场又是一片掌声。柴泽民说,个头不高的小平戴上大沿帽,显得人更小了,但他毫不介意。戴着牛仔帽,邓小平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地与牛仔们打成一片,不仅给当地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让全美的老百姓一睹中国领袖的风采。

  邓小平应邀坐上一辆19世纪的马车绕场一周,他站在马车上把牛仔帽取下来向观众招手,大家对这位平易随和的老人又是一番鼓掌。“从马车上下来后,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小平把小孩抱过来,又是亲又是吻。”柴泽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天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个热烈的气氛仿佛仍在眼前,让这位92岁的老人至今回忆起来,脸上仍荡漾着笑意。这些场面通过电视画面传播出去,一个自信、友好而开放的新一代中国领导人,便悄悄占据在美国人心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