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重启农村改革 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09-01-11 17:47:08  


农村改革会否提振全国的改革动力
  中评社北京1月11日讯/南方网今天登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黄亚生的文章,作者认为应该“重启农村改革,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文章内容如下:

  中国农村从来都应该是改革的前沿,这幷不仅仅是因为农村人口庞大,还因为农村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创业能力和精神。农村的经济和金融自由化,加上农村本身具有的创业能力和精神,所产生的经济有加倍的效益。这个问题要从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状况谈起。我个人认为,农村地区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唯一保留着创业精神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成功,而前苏联却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控制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和价格,尤其是在城市地区,民营经济和个体户几乎绝迹。但在农村地区和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没有也无法完全根除私人经济。这即使在计划经济最盛行的年代也做不到,因此农村地区也随之保留了一部分创业精神。 

  这几年我一直在鼓吹“印度模式”,但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先从印度的失败讲起。在我看来,印度最大的失败不是它的基本建设和外资,而是农村。更具体地说,印度没有实现任何形式的农村创业高潮:比如印度从来没有过“乡镇企业”。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经济增长虽达到7%-8%,但它的贫困人口却居高不下,如果按每人每天1美元的生活标准计算,印度有60%的人口是贫困人口,而在中国这个比例是10%. 

           中国真正的奇迹是农村的成功 

  在我的新书里,我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真正的奇迹是农村的成功,而农村的成功主要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最成功的地方是曾经有一个不错的农村创业环境———金融逐渐开放、减少国家权力、领导层的自我节制、尊重农民的意志、乡村选举等等。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看不到诸如“强制拆迁”、“三农危机”等等词汇,也没有像凯恩斯讲的以“挖沟填沟”来增加GDP的经济发展,但那时的GDP增长速度实际上超过了90年代的速度。而且,中国那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农村)非常快。中国那时进入了所谓良性发展的道路。 

  为什么美国金融危机,我们会受这么大的影响?根源还是出在农村问题上。就从经济政策谈起,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90年代的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延续80年代的模式。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金融改革,对当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一个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当时的决策层认识到农业本身是不能致富的,必须促进农业向非农业方面转移。这就必须要让农民获得资金,让他们开拓一些非农业的项目,通过对农产品的初加工等方式进行工业化。这是一个良性工业化的道路。80年代是把批贷款的权力下放的,而到了90年代批贷款的权力又集中收回到了县级农村信用社。90年代的农村贷款,优先农业,非农项目排在很后面,而这跟80年代的政策正好相反。90年代的政策是让农民在农村种地,而在城市大规模地搞工业园区、吸引外资等等。所以,农民在90年代获得创业资金是非常困难的,而同时农业的回报率又是很低的,所以他们只能够出售劳动力,而出售劳动力的机会不在农村,是在城市、在沿海地区,这也就是中国在90年代产生大规模民工迁徙的原因。 

  90年代的中国农村虽然有非正式的民间金融,但非正式的民间金融的融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这就意味着90年代的农村依赖于更昂贵的资金,非正式的民间金融虽然弥补了农村正式金融不足的某些缺点,但它不可能弥补所有的不足,因此它不是最完全的替代。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想开一家做面条的小店,需要借几百块钱,那是可以依赖非正式的民间金融;但如果想把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借几百万,那就必须依赖正式金融了,所以非正式金融的三块钱和正式金融的一块钱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另外,由于非正式金融的合同是非法的,很容易产生违约风险,所以,正式金融永远优于非正式金融。从这个角度来看,80年代的农村金融状况是优于90年代的。即便是现在,中国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和台湾50年代的情况还是差不多的,从这一点来看,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