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台湾年轻人 羁留学校难以强化竞争力

http://www.CRNTT.com   2009-02-08 09:53:14  


学生离开校园,可以在实践中强化竞争力。
  中评社香港2月8日讯/作者严长寿今天在《中国时报》发表文章,他认为台湾“如果正视台湾永续的竞争力,为了更强化下一代的国际与社会竞争力,及早让青年离开学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呼吁“救失业,更要救台湾青年的未来”。文章内容如下:

  去年十二月,台湾失业率突破五%大关,大环境景气持续低迷,全球性的萧条,固然令人神伤,但是除了隐藏在失业数字背后的青年就业问题之外,青年人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情况却更使人担心。 

  提到失业问题,不得不提醒读者,去年五月“立法院”草草通过决议,将企业强制员工退休年龄由原来的六十岁提高到六十五岁,早已注定今日排挤青年就业的苦果。更讽刺的是,近几年台湾的大学的大量扩充且缺乏退场机制的畸形发展,学校竟成了暂时减缓失业潮,协助学生逃避工作难找窘境的失业避难所。依现有的状况,近年各校为了达到晋升科技大学的门槛,勉强设置许多无实用性且没有实际市场需求的系所,结果硬是让许多未必有能力在学术上发展,却或许在专业技术上可以求得就业出路的年轻人,盲目地跟随学校堆迭的学院阶梯,由专科而二技,由学士而硕士,偏偏这一类学院游戏充斥一大堆无效的学习,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却毫无实战能力。 

  尽管头顶硕士光环,却年近三十才开始正式面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原指望学历可以加强未来工作的保障,实际上走出社会才发现所有的学习不但不是就业的优势,相反地因为年龄长、经验不足,高学历却反而成为求职的障碍,到时候我们可能造就出更多愤世嫉俗、沮丧困惑的年轻人。平心而论,如果正视台湾永续的竞争力,为了更强化下一代的国际与社会竞争力,及早让青年离开学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回想四、五十年前的台湾,当时生活物质环境与先进的欧美有着悬殊的距离,但也因为如此,造就了两条青年发展的轨迹。其一是前往台湾以外发展,当时的旅外青年可说是没有退路,非得拚命地在当地由打工生存,让自己完全融入当地社会以求深耕发展。这一类人大多在台湾读到大学毕业,对故乡乡土仍有着深度的情感,后来虽然部分定居他乡,但也有许多在功成名就之后,最后决定回台报效故土,包括从李国鼎、赵耀东到张忠谋、林怀民、黄达夫…等各行各业,台湾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看到这些基础扎实、经验丰富且在国外历练出来的世界级人才,在故乡的土地上,发光发热。而另一条发展路线则是没有出国机会,甚至连升学都是奢望的本土实务路线,无论是从基础开始创业的王永庆,或是在台湾生根发展的施振荣…等,也都克勤克俭地在逆势中寻求突破,最后造就出令人钦佩的成就。 

  值此百业萧条的时代,台湾的年轻人更必须努力地效法前辈,寻找并培养自己的优势。同时笔者认为政府应当学习英国GAP YEAR的概念,让青年有机会在台湾内甚至海外,到产业界或是到社会各基层以志工的身分学习,比之学校无用的学习,更可拓展视野、及早适应与社会共处的方式。就个人而言,开阔自己的视野,将被动的“待业”转换成更积极的学习机会,都比让自己坐困愁城、一步不动更有意义。 

  我们当然期待这一波的不景气能尽快好转;我们当然也可以告诉年轻人,当下“不是此生最坏”;我们当然更期待青年们好好在这恶劣的局势中,锻炼好功夫,以待天时来临时大展身手。我们这一代应该认真而严肃面对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还看不出隐藏在全面性失业数字背后青年就业问题的结构因素与恶性循环的严重性;如果我们还看不出不当的教育体制是如何在拖迟、拉垮下一代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还拿不出办法来让产业协助年轻人必要的就业训练;如果我们还不能以国际视野与全球竞争作为未来各种政策或教育的发展目标…,可以预见的是,台湾的未来,将不只是举债扩大内需以撑过这一波全球经济危机而已,或许除了债留子孙以外,恐怕还会留下一整个不会还债也没有能力还债的愤怒世代,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