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 |
沧桑巨变 袁世凯旧宅修缮风波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19 09:36:25 |
“拾掇”袁宅的人 袁宅没有被全部拆毁应归功于开国上将杨得志。1976年杨得志到袁寨参观,见袁宅毁坏严重,制止了进一步的破坏,幷要求当地政府将宅院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 又过了8年,1986年,一个机缘让袁启姝得以重新入住袁宅。这一年,袁世凯之孙、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与夫人吴健雄从美国回袁寨故里省亲。为了接待袁家骝,地方政府安排袁启姝母女重新入住袁宅,这时距她们离开袁宅已过了40余年。从此直到1997年母亲去世,袁启姝又在院内生活了11年。 袁启姝娘俩住在两间小屋里。在当时,袁宅仍然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很害怕,晚上都不敢出门,不得已出来都是仰着脸走路,不敢低头看,蛇多。”母亲去世后,袁启姝就搬了出来。 不过,这时候的袁宅已经不用再担心被毁。也是在1986年,袁氏故居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了1992年,有一个人开始自发地“拾掇”起袁宅,这个人就是侯金亮。“袁宅现在这个样子是侯金亮跟他几个闺女修成的,他没少费劲。”袁启姝说。 旧居内新铺的路面和新植的树木都是侯金亮所为。事实上,这样一座残破的宅院如今能够供游人参观幷售20元门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凭一己之力维护袁氏老宅十多年。 50出头的侯金亮个子不到一米七,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如刀削斧劈一样具有立体感。他的沧桑与袁宅有关。 侯金亮是袁寨村村民,1975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在项城、山东和北京从事建筑行业。因为职业的缘故,他对古建筑情有独钟。袁氏故居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于缺少经费,当地文物部门一直没有动作。侯金亮从1992年开始“拾掇”起袁氏旧居,“一方面是喜欢古建筑,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不是说谁开发谁受益嘛,我觉得挣了钱不能用来盖房子买地,应该投资到文物保护上。” 侯金亮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了维护袁氏旧居上。十几年下来,他几乎成了袁宅包括袁世凯家族研究的一位专家,对袁世凯的一些历史资料他可以大段背诵。 侯金亮能够指挥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四个闺女,一家人在割草、铺路、种树中度过了十多年,“光割草割了两三年,那时候孩子很小,钻到草丛里就看不见了。”同时,侯开始在村里收集袁宅旧物,比如床、桌子等。“一张床我就花了一万块,后来有人出十万想买我收集的四张床,我不卖,我觉得这是项城的文物,不能卖。” 如今一进袁宅大门所见的雕像基座也是侯金亮1996年花钱修建的,袁世凯的雕像本来已经在山东做好,但后来由于担心敏感没敢运回来。侯金亮说他把搞建筑挣的钱都投进去了,“总共有30万左右吧。” 项城文物部门见侯金亮很热心,1995年市博物馆委托他对袁宅进行管理。侯说,当时双方“正儿八经”签订了协议,“维修好之后我可以开发受益。”他还告诉记者,2005年他获得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先进人物称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