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没有必要加入新一轮降息行列

http://www.CRNTT.com   2009-04-14 08:15:35  


 
  降息,最直接的效应便是对原来锁定在银行的资金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使其转移到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但是,对于进入投资渠道的资金来说,它的最显着的功能就是趋利避害,在前一阶段金融危机恶性发作的关键时刻,从银行挤出的资金并不会必然地进入投资领域,而是流向其他更易产生效益的领域。事实证明,尽管今年一季度信贷猛增,但其中有不少只是短期票据融资,另有一部分干脆直接进入了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并未产生预期的拉动作用。因此,降息会活跃投资,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却并不必然成立,它更多的只是一种政府的政策性宣示。 

  在中国实施降息,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西方国家政府之所以频繁利用利率杠杆,并且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一方面是这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利率市场化机制已经确立,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西方国家的民众储蓄率普遍低下,降息对民众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在中国,由于历史形成的人文传统,储蓄仍是民众富余资金的主要流向,在当前社会保障机制尚没有建立健全的背景下,储蓄更是民众的一种自我保障。因此,利率变动除了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外,这种特殊的国情也是货币当局必须认真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的执行不是僵化的,而应该是灵活的,特别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从而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从紧不等于一味收紧,适度从宽也不等于一味放松。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去年上半年,在金融危机已暗流涌动的情况下,央行仍连续推出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导致中小企业信贷无门,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率先出现了危机,客观上加大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而就目前来说,如果在现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存贷款利息,其结果很可能对拉动实体经济上升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却导致通货膨胀回潮。事实上,在目前世界各国放松银根、直接注资、购买国债乃至收购“有毒资产”等各种措施的作用下,最近一段时间全球的货币供应量猛增,通货膨胀的预期已经在增加。(作者系本报财经评论员)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