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政治改革的认识误区及契机

http://www.CRNTT.com   2009-05-17 09:46:41  


 
改革核心依然是民主

  西方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变化主要在经济,政治改革基本上裹足不前,这当然不是事实。依30年前中国以政治立国的情势,如果没有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与社会的变革是不可想象的。另有一些西方学者担心,应对经济危机有可能成为北京高层放弃政治改革的借口。曾被官方媒体高调宣传的大部制鲜被提起,中国民众期盼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按下不表,反腐机制仍没有太大突破,都令外界深感疑虑。这部分人认为,金融危机不但让中国政治改革举步维艰,也增加了利用外部矛盾转移视线的诱惑力。

  这种认识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并不一定准确,因为西方学者对中国式改革思维要么是一知半解,要么是存在偏见。例如当年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西方国家并不看好,认为只触动经济层面而对于政治体制按兵不动的“跛脚”改革不会成功,结果是,中国基本实现了“大国崛起”。例如现在,北京认为“社会和谐”是当务之急﹐但是在西方看来,北京力倡的“社会和谐”就是维持现状和暂停实行政治多元化的同义语。事实上,实现“社会和谐”需要融入政治改革元素。西方学者表示,只有政治自由和民主才能解决中国的社会冲突和紧张的问题﹐而北京则认为经济稳定才是维护秩序的一种更可靠的选择。

  这种认识上的错位,使得中国的意识形态常常成为西方媒体的批评对象。对于一个国家变革的路径,需要得到外界的理解与尊重。因为变革必然会在一个现实平台上展开,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如何平衡变革社会中权威与自由的关系,如何将普世价值融于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和体制之中,外界说三道四往往不得要领。狂飙突进式的改革固然不失为一个选项,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风险太大,付出的社会成本也会很高,“稳”字当头、循序渐进,进程虽然缓慢,然而脚踏实。已故的政治学大师亨廷顿曾经这样忠告:可以预期,未来的政治变革仍将以稳健和缓进为特色,积小步为大步。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2月表示,“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现在对民主的讨论到了非常重要的关头。”政治改革的核心价值还是民主,道理很简单,扩大公众的参与管理,有助于充当安全阀,释放社会紧张的压力。中国多年来就在试图解决权力高度集中的难题,效果并不明显。权力高度集中最大弊病就是缺乏纠错机制,政党纠错机制并非来源于党内而是公众监督。倘若北京高层能借金融危机的势头逆势而动深化政治改革,不仅会事半功倍,也比较符合社会期待。

  (作者是旅美媒体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