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求助“马歇尔” 不如立足中西部

http://www.CRNTT.com   2009-08-28 10:53:56  


中国中西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相对贫穷。
  中评社北京8月28日讯/最近,一些经济学家津津乐道于一份有关人士提出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上海证券报发表独立财经撰稿人黄湘源文章认为,与其求助“马歇尔”,不如立足中西部。

  文章称,根据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的设想,中国用5000亿美元的规模建立基金,向亚非拉等发展中友好国家提供国家贷款,用于援助借款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偿还债务可以由国家信用、项目收费等多种方式。这种项目的实施可以带动劳动力及多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出口,可以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即把国内过剩的产能转化为国家债权,成为一举多得的“共享发展计划”。由于这一设想与历史上美国1947年7月拿出黄金储备的60%,即130亿美元来援助欧洲国家购买美国货的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不无几分相似,很多人称之为中国版 “马歇尔计划”。 

  美国在“马歇尔计划”执行期间,经济增长率在7%至8%左右。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能否再现神奇?  当年美国“马歇尔计划”能得以成功,要点其实并不是扩大了美国货的全球市场需求,而是在于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如果以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前提,就不会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难免受阻于各种各样的政治干扰而寸步难行。而如果没有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则所谓的“一举多得”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假如人们需要关心的不是政治账而是经济账,以往的很多援外实践,已经告诉了我们可能的结果。

  文章表示,提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立意在于培育新的外需增长点。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许不失为不妨一试的一种新思路。不过,如果它的主要目标只能放在消费需求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话,这些外援计划做得再大,也不太可能给由于美国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创的中国外需带来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转型,即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用内需的扩大来弥补外需不足。其中,实行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经济政策,不仅是承接东部发达区域产业转移,加快实现重点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深入挖掘中西部地区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发挥中西部地区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的关键部署,对于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尤其是一向过多依赖外向型经济主导模式的东部发达地区。但是,中西部地区由于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家多年来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推动下,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的拉动下,近年来中西部经济增速持续呈现反超东部的新格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中西部各省份GDP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的增速都在10%以上,内蒙古以16.2%的增速高居全国第一。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东部地区增长5.9%,中部地区增长6.8%,西部地区增长13.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地区增长26.7%,中部地区增长38.1%,西部地区增长42.1%。 

  三年前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8年以上;在人口素质方面,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10年以上;在生活质量方面,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5年以上。如今,过去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显着提速,呈现出了中西部好于东部的良好态势,这不仅表现出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中西部经济强于东部、消费增速快于东部的现象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这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结果。“东方不亮西方亮”,很可能成为未来数年中国经济的一个特色。

  文章指出,同样讲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比较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和积极扶持中西部发展计划的可行性,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数学模型,也不难得出结论。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当然也应有自己的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极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将更好地促进产业转移的推进,而且也将更好地实现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这不是比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别的什么西方模式更实在,而且更有效得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