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金融创新开放将经受严峻考验

http://www.CRNTT.com   2009-09-08 10:33:15  


 
           第三、中国的“话语权”不靠“金钱”,而要靠“实力”。

  目前,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和建立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匹配的增长模式,已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争取权力和义务匹配的“话语权”,减少日益频繁的外部贸易和投资摩擦、缓解国内巨大就业压力、以及降低沉重的增长代价所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中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反映出建立在世界各国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的“努力”和“姿态”。

  从供给面上讲,中国应努力改变在产业链上处于低端(中游)的不利格局,通过产业自主创新,建立标准等方法来挑战美国创新大国(上游产业)的地位,同时,通过沿海有条件的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力图获得产品价格的定价权和产品服务所创造的更高的附加价值,尤其是强化金融体系的战略来管理好财富和扶持创新的努力,更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就是这一大国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但在今天,不切合实际的过分强调大国战略反而会适得其反。现在我们没必要刻意去强化“内需”来挽救急速下滑的“外需”,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看到区域差距给中国经济留下的发展空间——用新的投资扩张战略来解决旧的产能过剩——为大国战略的有效实施赢得宝贵的时间,无可厚非。不过,如何克服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所暴露出来的较为严重的金融资源的“流向”问题、企业“国进民退”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转型的成本和社会和谐的程度。

  从需求面上讲,要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币财富稳定增长,市场培育和内需增长是必不可少的。中国贫富差距和区域差距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上述产业政策和刺激内需的计划,收入再分配制度的合理化和高效化,正是政府目前在努力探讨和尝试的方向。因此,只有将上述“供给”和“需求”的要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形成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性循环”机制。

  所以,今天我们谈得很多的关于“自主创新、人民币国际化、内需主导”等概念,都是出于我们想从被动的出口导向的低附加价值的增长模式转变成主动的创新、标准设定导向的高附加价值增长模式所致。这充分反映出“后危机时代”中国政府在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

  但中国的大胆转型任重道远。因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而相关的汇率和利率还无法完全市场化,但我们为了尽快站上产业链的高端,不断在加快和强化以前并不擅长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的力度,这将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转型过程中所将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