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香港“愤青” 没有理性难成器

http://www.CRNTT.com   2010-01-14 10:41:07  


“愤青”如果没有理性与眼界,必然难以成器。
  中评社香港1月14日讯/香港工商专联会会长杨志强今天在《文汇报》发表文章“香港‘愤青’应跟上全球化潮流”

  所谓香港“80后”年轻人,泛指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在近期香港的多项抗争事件中,一小批“80后”表现最为突出,被称为“愤青”。不过香港生于1980年后的年轻人何其多,大多数年轻人看不过“80后”被标签为激进分子,纷纷在网上组织群组,与“愤青”划清界限。事实上,“愤青”在多项抗争事件中,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当然不能代表香港“80后”。但在“愤青”激烈的思维和行动后面,却可以发现他们与全球化潮流的隔膜与脱节。 

  信息爆炸和全球化是全球“80后”成长的大背景。网络不仅改变了“80后”的观念、思维和表达方式,同时也给他们搭建了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平台。香港少数思维行动偏激的“愤青”,虽然没有成立类似政党或政团的组织,但他们非散兵游勇,他们以短讯、Facebook、独立媒体网,以及电子邮件等互相连结,是一股松散但一呼即聚的社会力量。可惜这股社会力量反对高铁的表现,却恰恰与全球化大潮背道而驰。 

  高铁也是全球化的产物,当今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改善国际国内运输、加强区域交通联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到2012年,中国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基本建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并建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铁路系统。这些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将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一小时至八小时交通圈。高铁香港段的意义,在于接通全国高铁网络,带动香港与内地融合,巩固香港国际都会的地位,避免边缘化。高铁有助提升本港未来竞争力,最受益的正是香港“80后”年轻人。香港“愤青”应跟上全球化潮流,调整非理性反对高铁的心态。 

       “80后”年轻人正是高铁受益者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金融海啸后,美国大学生毕业变失业,即使是哈佛和耶鲁等名学府的毕业生,都视上海和北京为找工作发展事业的“希望之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生活费低,美国年轻人不懂普通话也决意一闯,“美国梦”变成了“中国梦”。香港的市场太小,年轻人发展空间有限。只有把香港的市场扩大,香港“80后”才有更多用武之地。香港经济只有与内地融合,才有美好的发展前景。高铁就有助香港“80后”实现更美好的“中国梦”,因为高铁将广阔的中国内地,变成了香港庞大的经济腹地,香港“80后”将得到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世界各地的“80后”,正在慢慢取代前辈成为将要主宰世界的一代。香港与其他国家“80后”比较,共同的特点都是网络时代的青年,是在网络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最大的不同是香港少数“愤青”,在激烈的思维和行动后面,与全球化潮流的隔膜与脱节,而世界各地的“80后”,大部分紧随全球化浪潮,更重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纽约时报》有一篇题为“美国的Q一代”文章说,美国的“80后”是“Q一代”——平静(QUIET)的美国人,他们在国内外平静追求理想,他们太安静,太网络,但他们很重要。他们的平静,是成熟的表现。美国越来越多的80后已经步入职场,展现出巨大的创新能力。《纽约时报》推出“梦想家和实干家”专题,报道了23位美国80后大学生的创业故事,他们的创意和发明,涵盖了高新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环保创新、商业运营和非营利组织等领域。 

  30年前,中国内地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出第一代独生子女,独特的身份让他们被称为中国“80后”。中国“80后”面对“421结构家庭”,即一对“80后”夫妻,上面有四位老人,下面有一个孩子,因此中国“80后”的生存压力很大:工作、房子、父母以及未来的孩子,无不激励着他们奋力拚搏。中国“80后”在开拓创新、坚强自信等方面的品质丝毫不输给父辈,他们更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80后”职场青年拥有较强的工作成就感。 

      “愤青”不能代表“80后”主流 

  英国的“80后”俗称“戴卓尔的孩子”,他们工作卖力,重于理财,现在英国“80后”大多相信金钱至上。日本“80后”身上依然延续了他们父辈的“岛国性格”——危机意识。印度“80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做事勤奋务实,不拖拉,而且很幽默,印度“80后”坚信印度具有成为一个全球大国的潜力。 

  比较起来,各国的“80后”远离政事,似乎有全球化的趋势,正如美国的“Q一代”,QUIET实际上是政治上理性、务实、成熟的表现。香港少数“愤青”,激情充盈而理性不足,悲愤有余而思考不足,理论浮夸而经验不足,率性过头而平稳不足。香港“愤青”,比起美国“Q一代”缺了成熟平静,比起内地“80后”奋力拚搏缺了进取精神,也缺了英国的“80后”的务实、日本“80后”的危机意识、印度“80后”的勤奋乐观。香港“愤青”在盲目的激情和悲愤中与全球化脱节,但他们对此却没有觉察。 

  香港“愤青”的性格特点,耳濡目染于香港社会泛政治化,民粹主义风行之中,受香港政治光谱中极端激进派系影响较深。但“愤青”不能代表香港“80后”主流,香港大多数“80后”,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与各国的“80后”一样,以开放的心态,务实的精神和沉稳的努力,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特区政府也应该在教育、产业、就业等方面,为香港“80后”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