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市场进入、豁免、退出与中国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0-01-19 11:41:34  


 
  和豁免权相关但不同的另外一个关系就是“市场退出”。“市场退出”就是说尽管身处一个市场体系,但可以“退出”这个市场体系,寻找其他更适合生存和发展的体系。这在教育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谁都知道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但是很多人(主要是有钱有势者)可以通过“退出”机制不需要接受这个体制弊端的影响。这表现在大量的官员和富人可以把其子女送到海外留学。“市场退出”当然还可以表现在其他的各个方面。例如,也可以有环境(医疗、住房)方面的“退出”机制,即在中国积累了财富之后可以移民到其他环保、医疗和住房条件更好的国家。(医疗)

  从这个角度说,无论较之富人还是穷人,官员最具有优势,他们既可以获得市场的好处,但免受市场的影响。这就很容易回答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争先恐后地要当公务员?为什么那么多的富人尽管积累了那么多的财富还不满足?为什么社会的大多数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官员没有改革压力

  正是因为有这些机制的存在,要成为改革主体的政府(人民和国家的)代理人就很难有动力来思考和推进改革。改革必须有压力,尤其是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压力。一方面能够享受市场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又可以“豁免”市场带来的负面效果,或者“退出”这个市场,这样就不可能对官员构成任何压力。例如,需要真正在市场上买房子,才能体验和了解房地产市场,才能知道这个市场出了什么毛病,才会有改革房地产市场的思想、决心和能力。同样,也只有在没有“退出”机制的情况下,才能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在任何社会,社会群体进入市场的权力是不一致的,一些人总比另外一些人拥有优越的条件。但是,可以做得到的是人人都必须面向市场。

  这些年来,中国各级官员尽管一直在谈论社会政策的改革,但大都无动于衷,或者作秀给人看。实际上,他们本身也不会有谈论社会政策改革的动力的。之所以谈论,是因为来自中央的压力。他们没有改革的行动更容易理解,因为不管怎样,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受各种机制保障的。

改变认识并改变机制

  那么,如何才能产生改革的动力呢?一方面是要改变官员的认识。改革并非一定要剥夺官员的利益,而是要使他们认识到,追求利益可以有其它的方法,一种既利己也利人的方法会更有效,也更能持久。比如说,社会政策改革既是改革,又是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可以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的。如果有效的社会政策得到确立和实施,就能有效地保障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现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其顶点,就要寻找下一波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继续“杀鸡取卵”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再者,也必须看到,中国的社会稳定正在因为社会政策的缺失而失去坚实的基础,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社会不稳定,现存官员和富人的利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