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艋舺》:“史上最文艺”黑帮片

http://www.CRNTT.com   2010-03-26 11:40:13  


 
  偶像剧的经验嫁接

  不难从《艋舺》中看出我们早已熟悉的台湾偶像剧的影子。而钮承泽本来就有“台湾偶像剧教父”的外号。

  2000年他由演员转型导演,最初就是在偶像剧领域闯下一片天地。《吐司男之吻》、《来我家吧!》、《求婚事务所》、《我在垦丁天气晴》,台湾偶像剧得以脱离对日剧的复制、构建自己的完整产业体系,钮承泽出力不小。他与另一位导演蔡岳勋开创了偶像剧的新路数:不再是简单的爱情至上,而是将许多社会现实议题融入时尚的包装之中。

  钮承泽说:“五年前,在我还是井底之蛙的时候我就说了,台湾电影的未来在偶像剧,这个观察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非常准确。我热爱电影,可是当时的环境不容许我们投入电影创作,所以我们是用很高的标准、很高的自我要求在拍电视剧;换句话说,根本的心态是一样的,我是把电视当电影拍。电视和电影当然不一样,因为载体不同、预算不同、规格不同、遇到的对象不同、映演场域也不同,电影银幕那么巨大,更要在乎细节,不过基本心态不会差太多,重点还是怎么样透过剧情让感受传达。那时候我就觉得偶像剧是太好的练习,因为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低的预算内完成。我个人在偶像剧的操作里面,培养了明星、有了说故事的技术、学会了分镜、知道怎样让观众哭怎样让观众笑、知道怎么控制现场,也建立了一些跟我一路走来的群众,养成看了我的作品能够产生连结的那一些人。”

  也是偶像剧的拍摄经验,使得钮承泽精准地把握住了如何与新世代观众沟通的镜头语法。

  复古VS摩登,重振“台客”美学

  作家侯文咏认为,《艋舺》的剧本某种意义上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把它放到北京去,做一个北京的兄弟黑道片也一样成立,放日本、意大利都成立。同样的结构,加入帮派,帮派复杂,兄弟理想……就像以前的《投名状》。这个结构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太类型了,少了一点创新。”

  但他觉得,作为整体电影而言,《艋舺》却显现出鲜明的台湾风格,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术设计、布景。

  背景虽然是1980年代的艋舺,钮承泽却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只是单纯复原二三十年前的风貌,“这不只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怀旧故事,同时也要是一个充满现代感、新鲜的创意与流行元素的新电影。”于是我们看到在《艋舺》里,属于1980年代的大红、大绿、大金等俗艶色彩、生动图腾,被重新拼贴,创造出全新的时尚氛围。

  侯文咏说:“电影里那些街弄巷道、妓女屋、黑社会角头的家,《艋舺》都用了一种风格化的方式来表现,你如果到台湾真的看到那条街、那个庙,都不是那个样子,但它又不完全不长那个样子。它用了原有的东西,再把它美术风格化。所以台湾人可以接受,觉得既亲切,又惊喜;这个东西我没有见过,可是又很认同这是台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