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陈志武:我会租房住 | |
http://www.CRNTT.com 2010-05-31 09:15:44 |
5 通常,你佩服的人会是你喜欢的类型吗?你更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还是相反? 陈志武:我佩服的和喜欢的是同样的人。我佩服学者和创业者,比如茅于轼先生、尹明善先生,我既佩服他们,也非常喜欢他们的为人,也喜欢跟他们交往。我喜欢做朋友的既有比我成功得多的,也有不如我成功的,成功不成功不是我交朋友的标准,因为成功的标准是非常主观、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一个人赚的钱可以很多,但这并不必然意味这个人的人格比别人好、更适合交朋友;同样地,一个人在经济上不成功,并不意味他就不是一个够朋友的人。我的朋友里既有亿万富翁,也有总要借钱过日子的。 6 您曾说,如果连续很多天,没有新认识,日子是枯燥的,请谈谈你最近的“新认识”。 陈志武: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有意思,当你吃不饱的时候,你就每天忙着为了能吃饱,就想:如果那天我能吃饱了、不用为温饱担忧了,那我就最幸福了。可是,一旦真的解决了温饱问题,你又会想:如果能把明天与后天、把子孙后代的温饱问题都解决好,那我就最幸福了!当然,等那一天真的到来了,你又会要追求新的目标,下一目标也许是成为千万富翁,然后再是亿万富翁,等等。 不过,到一定时候,财富也会、物质收入也好,对于你来说,会只是一些数字了,会越来越没有意义。所以,我就认识很多人、不少朋友,他们真的是财富很高了,但同时觉得生活越来越空虚,没有让他们激动的事情了。他们对我很羡慕,虽然我财富不多,可是,我还是对研究那么着迷,能够对世界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新的认识,就会很激动,因新的认知而得到非物质的享受。像耶鲁大学,许多老师都是这样的,为了追求获得新知的感受,宁可放弃高收入的机会。有人说,正因为这种原因,一流大学里的教授不应该收入太高,因为他们能从研究新知中得到享受。 最近的研究中,有两个课题是我在不断探讨的。第一,人类社会“一夫多妻”制是如何终结的?我知道现代人会觉得这是不需要问的问题,好像本来就是“一夫一妻”。但,事实上,并没那么简单,因为在现代金融市场出现并发展前、在现代政府社保体系建立前,“养子防老”意义下的“子女”是保障一家人未来生老病残风险需要的工具,那么,如果只是“一夫一妻”,家里要么没有儿子、要么只有一两个儿子的概率会很高,那样的话,一家几代人未来的许多生活与生存风险会太高。也就是说,通过生小孩来保障未来的社会,必然是家庭家族越多越好,而“一夫多妻”是实现大家庭愿望的具体安排之一。在人类历史上,“一夫多妻”何时开始瓦解?为什么会瓦解?瓦解之后,靠什么替代机制弥补“一夫一妻”制下的生存安全损失呢?这一方面跟宗教团体的出现和发展有关,另一方面跟金融市场的再现和深化发展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研究最后告诉我:金融市场是通向个人自由、通向人格尊严之路。 只是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是,金融市场是何时发展起来?为什么原来的人类社会没有能发展金融呢?这涉及到借贷利息、高利贷的问题,因为不只是在各朝代的中国,而且特别是在西方基督教和中东伊斯兰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当你把钱放贷出去,你是不可以收利息的,因为金钱只是货币,是不能自身生钱的,而如果你做有息放贷、特别是高息放贷,那么,你就是在剥削、是不劳而获,你的利息收入是不道德的!对利息的这种意识形态自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但是,如果有息放贷交易不能合法、合乎道德地做,那么,金融交易、金融市场就没法发展,因为如果没法从金融交易中合法地赚钱,谁会去做这种“不道德”的事呢?—— 这种关于利息的负面意识形态一直到16世纪中叶才结束,因加尔文的新教商业伦理才结束,才为金融市场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开了大门。就这样,替代“养子防老”人格化保障体系的金融市场才有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研究、认识这些金融市场和家庭结构、社会文化的演变历史,总能把我的求知兴趣从一种高潮推向另一种高潮。真是活到老要学到老呀!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