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梧桐山下的现代“私塾村” | |
http://www.CRNTT.com 2010-07-14 12:29:14 |
新闻链接: 现代私塾,有利也有弊 ——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梓 记者 柳霞 2010-07-08 光明日报 私塾,这个在上世纪初已经消失在中国教育体系里的概念,今天又被重提。“国学馆”、“日日新学堂”、“儒愿学堂”、“今日学堂”、“九雯学堂”……一个个点染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名字,开始行走在现代教育边缘,叩击着少儿教育的大门。7月6日长期关注私塾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徐梓教授,就如何看待当下的私塾教育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私塾重生的缘由 记者:目前各种私塾在我国大量出现,它们跟历史上的私塾有何异同? 徐梓:我国古代的学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东家延请塾师来家教授自家或亲属子弟的家塾;二是富商显贵、地方政府或家族倡议并出资兴办、免费向特定学童开放的义塾;三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学童就读的私塾。现代私塾主要是由塾师或特定的组织开设的,就办学的主体来看,称之为“私塾”是贴切的。 传统的私塾主要从事启蒙教育,称为“蒙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识字。现在的私塾,则因为创办者目的的不同,所学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总的看来,则是以学习国学经典为主,不过比古代私塾中所学内容要宽泛许多。 记者:很多家长选择送孩子到私塾读书,而放弃了学校教育,私塾对他们的吸引力主要在哪里? 徐梓:传统的私塾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做法。比如,提倡“教子婴孩,教妇处来”,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幼年时期就要及时施教;主张教学过程中,体现爱教结合、宽猛相济的精神,切实遵循识字为先、少授专精、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为目标;在教材的编写上,注重适应儿童的性情,做到句子短小、形式整齐、和谐顺畅、有韵便读;在教材的选择上,选取那些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的读物,以引起儿童的兴味,使之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这些做法,是私塾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由所在。 现代私塾的创办者和把孩子送进私塾的家长普遍认为,学校教育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学生接受不到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升学的压力之下,冷落了德育,轻忽了做人的培养。很多家长认为,学生花费了很大气力所习得的内容,往往有知识没文化。 在讲究实用的当今社会,那些将自己的孩子送进私塾的家长,大都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他们不满现代的学校教育,不满单纯的应试教育,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好另觅蹊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