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中国实现“大国大外交”几个条件

http://www.CRNTT.com   2010-10-26 10:50:54  


 
  大国大外交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外交是考量一个社会是否理性的最好案例。很显然,中国社会的一些人仍然缺乏理性。一旦某一个事件发生,一些人就会喜怒哀乐,无穷发泄。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仍然缺乏理性民族主义,但有太多的义和拳主义,动不动就要打打杀杀。这里就要反思爱国主义教育运动。

  爱国主义非常重要,它意在培养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利益感。从这个角度看,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场运动激发出了人们对国家的热情和激情,但并没有促使人们对国家利益,和追求国家利益方法的理性思考。民族主义的确崛起了,但理性还是缺失。民族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国家利益最大化,但仍然处于一种情绪化层面的中国民族主义,往往使得国家很难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一些场合反而是国家利益的最小化。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国社会对外交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要反思教育和培养理性精神,越来越成为中国大外交的一个社会条件。

从对外关系到国际关系

  那么,公共外交呢?公共外交在中国似乎变得越来越显现和重要。的确,中国外交如果仅仅靠领导人或者职业外交家,很难全面“走出去”,公共外交可以成为“大外交”格局的一部分。公共外交的设想很不错,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太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为了公共外交,倒不如说是各方为了分割一块巨大的经济利益。无论是媒体还是教育机构,公共外交的设计很差,野心过大,能力不足。公共外交不是群众运动,运动式的公共外交不但争取不了人们期待中的软力量,反而会产生很多“负”力量。外交是一门专业,公共外交也是如此。没有专业精神和能力的公共外交不足以“增大”中国的外交,而是相反。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社会缺乏专业能力,而是说,在现行设计的公共外交体制下,体现不出来这种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和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从对外关系到国际关系的转型。对外关系每一个国家都有,但国际关系则不然。对外关系只考虑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必须把自身置于整个国际关系的构架内来考虑自己的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如果希望有大外交,那么就必须超越对外关系,具有国际关系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