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都在关注幷将持续中国这场迄今为止可能是最复杂经济革命的最终命运 |
中评社北京11月4日讯/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吸引世界眼光关注程度之大,前所未有。根据业已披露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形成过程,不仅最高决策层极为重视,而且在凝聚国内外智慧方面也比以往有重大突破。负责筹备《建议》的中财办和国家发改委先后组织了国内67个部门、上万名专家参与,有针对性地对30个重大课题开展了相关研究;特别是国际上一些关注中国发展的重量级经济学家如斯宾塞、戴蒙德和罗默等人,此次也就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与中国官员和学者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影响的持续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牌经济学家将中国这场经济革命视为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上海证券报发表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章玉贵博士文章认为,即将启幕的中国“十二五”规划,如果能真正开启中国经济战略转型之路,则不仅将在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史上极具标本意义,而且在形成“中国模式”过程中添上令人信服的一笔。正如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日前所说的:“中国发展所带来的系统性、结构性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经济转型正经历着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我将赌注押在中国最终能够转型成功上。”
文章称,斯宾塞先生的乐观,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看好中国经济转型背后的一系列支撑因素,例如政府在促进经济转型中巨大的行为空间。不过,了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在经济增长方面已被证明为八段高手,但在如何转型,如何找到转型的切入点以及适应经济转型的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这些年来的进展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却有不小的距离。事实上,早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提出了要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并初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转型框架;2005年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又再次提出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今后五年的经济工作的重心内容;2007年的十七大重申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转变。但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中国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依然强大的旧体制遗产不仅没有得到清除,反而成了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各级政府依然掌握着一些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GDP增长依然是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受到很大压制。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仍未市场化,而由行政机关定价的或者受行政机关的影响,以压低要素价格为特征的行政定价,尽管有利于国有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却导致了价格的扭曲。因为这些约束条件的存在,所以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内生技术进步和集约增长的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