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周其仁:货币是怎样炼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4-13 11:28:31  


 
  跨越式发展的高铁不过是中国诸多产业部门中的一个。是的,“铁公基”、电力、能源、通讯等等,有哪一个部门不争相跨越式发展?又有哪一个大部门不是在“政府主导”的特色覆盖下,在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中国式的货币创造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政府的层级很多。上行下效,支配着中央“条条”的机制,也一样支配着地方的“块块”。普天之下,哪里看不到“政府主导”的投资?差别不过是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和镇政府,或者是由明白人管着的政府,还是糊涂人掌控的政府而已。加总到一起——这是“宏观”的含义吧——中国特色的货币创造,动能极其强大就是了。

  也举一个例,前不久《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说全国“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文章还引用国家审计署对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的审计结果,“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这里的投融资机制与上述大行业的如出一辙,都是行政权力从投资的源头开始,就强有力地推动货币创造。

  条条块块政府以行政权力放大银行信贷,不断创造货币,并不是单靠商业银行就可以独立完成的。讲过了,在法定不可兑现货币制度之下,流通中的每一块钱都是央行的出品。离开央行源源不断地向商业银行注入基础货币,信贷放大中的“货币创造”就是无源之水。我们的系列评论已花费不少篇幅梳理过,在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政策约束下,央行不断大手买入外汇,在积存全球第一大国家外汇储备的同时,也把等价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注入商业银行。这就是说,以基础货币干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恰恰为行政权力放大信贷、创造货币提供了条件。

  中国货币运动的两个圈圈,连到一起才实现了货币供给的惊人增长。读者也许注意到,去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72.6万亿,比2002年年末的18.3万亿增加了54.2万亿——8年之间几近翻了两番!如此惊人庞大的货币是怎样炼出来的?本文认为,答案要到无处不在的中国经济制度的特色中去寻找。也许是转型中的过渡性现象,既为国民经济超高速增长奠定基础,也为物价总水平的累积性推高,准备了货币条件。

相关阅读:政府主导投资的隐患何在(2011年4月4日 中国经济网 周其仁)

  原题: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性质

  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文告,都少不了“政府主导”这个词。走进现实经济,与此对应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早年改革一度高举的“政企分开”大旗,也许是敌不过普遍现实的缘故,色调日趋暗淡。相反,高歌“政府主导”的理论和政策基调大行其道。不少理论家论证,“政府竞争”不但是中国奇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是中国模式的真正秘密所在。偏好夸张风格的,还说这是有史以来“人类最好的经济制度”。

  也许他们是对的吧。我的一点保留态度,无非是顾及经济比赛的时间相当长远,因果联系复杂多样,特别是由非常抽象的原则组成的“体制”,究竟对长期经济绩效的贡献几何,多看看有益无害,不必急急忙忙马上说个明白。本文一如既往,限于讨论“政府主导”特色对货币运动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上周本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央行以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调控的一件主打工具?答案是,这不但与汇率压住利率的开放形势有关,而且是政府主导投资与信贷行为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关键的一点,是上文指出,“政府主导的货币创造直接依托于行政权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审批——都是数量型手段,所以中国的货币调控手段也必须以数量型为主才比较对路。”这句话点到为止,读者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再阐释几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