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百年清华,富贵之家

http://www.CRNTT.com   2011-04-24 10:14:58  


   
  资源优势:每年获得数十亿财政特别“关照”

  如果说“清华毕业”的光环对大学新生还稍显遥远的话,跻身这样一所名校享受到的资源优势本身也足够诱人。几年前大学校长痛斥本来就不多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犹言在耳。清华作为中国政府“985计划”的重点关照对象,每年可拿到数十亿的特殊拨款。当然,这个项目的资金不是向该计划所属的38所重点大学平均分配的。反观英国,126所高等学校每年分享660亿的政府资金,但却创造2220亿的社会财富,优秀的创值能力被形象的描述成奶牛(吃进去草,能挤出奶)。

  人脉优势:MBA学员掏高价攒关系,政商通吃 

  美国《商业周刊》注意到清华MBA学员这个特殊群体,报道指出,“在中国,如果没有多少关系做不成多少事,清华大学国际MBA项目是少数几个地方务必要抓住的。”来自台湾读MBA一年级的学生认为,如果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将会失去大量构建关系网的机会,错过有趣的人,“有时候觉得这太过头了。”

  在台湾人还不太理解这一“中国特色”的时候,清华大学已经悄然提高进入MBA猎取人脉资源的门槛。有新闻说今年清华在职MBA的学费飙升至18.8万元人民币,涨幅超过40%。专家称名校MBA学费追涨的原因主要在于保持身价;对于学员而言,高学费则表明了这个交际场所的级别,能够积累足够的人脉资源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

  当然,深厚的人脉幷不仅仅在商界吃香,政界、学界或多或少亦存在“清华系”的影子。据统计,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共有17万多名毕业生。建国以来,清华毕业或曾在校工作过的校友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30人,工程院士144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4人,省部级以上干部超过280人,其中曾任和现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另据清华2007年的就业数据,54.2%选择到特大型国有企业、重点高等学校、省部级以上科研单位、部队等重要行业和领域就业。 

“被需要”的清华
   
  “名校情结”渴望知识还是金钱?

  无论从金钱还是权势的角度衡量,清华的“家底”都是雄厚的。这或许不是这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大学追求之全部,但今时今日的清华却实实在在满足着社会的“需求”。经济学家、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曾在在上世纪初提出“教育公司”的概念警告商业原则对美国大学的渗透。“大学越来越越追求品牌价值,学校要求老师生产更多的学术产品,这样学校的LOGO价值就越高,对生源就更有吸引力,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收入更高,反过来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

  上述品牌价值的循环改变着社会大众对于清华毕业生的判断标准。凡是有“名校情结”的中国家庭,清华进榜几乎是当仁不让。每年夏天清华校园里挤满各地来参观的中小学生,拍照留影一脸虔诚。《中国青年报》去年的调查中有接近50% 的受访者认为进了名校能够挣更多的钱。另有新闻报道了一名清华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靠卖猪肉为生,不少人就会骂他们浪费国家教育资源,甚至当笑料调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