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台军方首度进行两岸兵力对比有何奥妙?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08:50:50  


 
  这就是辩证法则。台湾越是要搞“烽火外交”,大陆就越是针锋相对,“大挖台湾外交脚印”,使台湾的“邦交国”,从陈水扁初上台的二十九个降至二十三个,不进反退,白白浪费了庞大“外交”经费,弄得个“邦财两失“。而马英九的“外交休兵”政策,既避免了浪费金钱,又可保住现有的“邦交国”数目,可把原来用于“烽火外交”的金钱,用于改善岛内民生。

  这个模式应用在军事范畴,就是不与大陆进行军备竞赛,也不像陈水扁那样提出什么“决战在境外”的嚣张口号,避免刺激对岸军方。或许在客观上,这个做法将可为两岸进行军事互信谈判铺垫基础。

  那么,又如何理解“军事报告书”首度进行两岸军力对比呢?众所周知,台湾军力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与大陆进行军事对峙。实际上,台湾军方应对外敌的概率不高,即使是有也是在钓鱼台方向及南海诸岛。但这更是大陆军方的职责,万一真的发生军事纷争,台湾军方并非是主战之力,只不过是侧翼掩护大陆军方,最多是“静坐观虎斗”而已。

  因此,台湾军力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应对中共解放军。这既是六十年前国共内战之延续,又是目前台湾的军事形势现实。但各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战略方向。在蒋介石时期是要反攻大陆,“还都南京”,因而是进攻型的。因此,那个年代,台湾的财力主要是投放在军事方面,有点类比当今朝鲜的“先军政策”,也就顾不上经济建设。这也是不少到台湾旅游参访的大陆游客,为何会惊叹台北市的市政建设,除了那幢“一零一”之外,还不如大陆的沿海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到了蒋经国时代,明确反攻大陆无望,转为大搞“十大建设”。但到了李登辉和陈水扁时代,却是穷兵黩武,除了叫嚣“决战于境外”之外,就是要大力军购。

  马英九的这一做法,似是希望岛人能够冷静地想,台湾如要与大陆进行军备竞赛,根本不是大陆的手下。实际上,不要说是两岸军力的绝对值,就说是大陆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并有“举国体制”作支撑,台湾即使是倾全岛财力作军事扩张,都无法与之竞争。既然如此,就不如藏拙,避免刺激大陆军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