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11-11-15 10:30:07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中评社北京11月15日讯/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登载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文章“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论说如下:

  中国经济格局不可避免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日趋危机的环境中,中国如何求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呢?在应付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有很多积极的经验,但也有惨痛的教训,需要对两方面作理性的总结。

  尽管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外在压力,也会维持较快的发展水平,但再也不能也不应该扮演世界经济救世主的角色了。2008年危机发生之后,中国政府马上推出了数量极大的配套来应付危机。较之西方任何政府,中国政府的举措更为有效。在西方,政府可以动用的主要举措有两个方面,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过,财政政策因为政府过高的债务而受到限制;同样,货币政策也很难奏效,因为各国的利率已经很低,甚至趋近于零。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政府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财政能力最强的国家。过去数十年,国家税收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中国的货币政策也较之西方的有效。随着金融体制建设的推进,中国政府在使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不过,中国政府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与西方各国政府不同,中国政府拥有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部门,控制着中国这个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实体经济命脉。就是说,除了财政和货币杠杆,中国政府还具有经济杠杆。应当说,这个经济杠杆是所有西方政府所没有的。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性,主要是因为这个杠杆。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应付危机方面,中国经济模式比美国模式更为有效。这也是这些年一些人对中国模式抱过度乐观的根源。

  在西方,对财政和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不仅导致了这些杠杆的失效,也导致了很多负面的效应。在政府债务过大、利率趋向于零的情况下,这些杠杆如何再继续发生作用呢?无论是财政还是金融杠杆,大量的钱流通到金融领域,导致金融领域“流动性”过剩。金融领域的复苏不仅没有促成政府和社会所需要的实体经济的复苏,反而促使着金融领域走向政府和社会目标的反面,即进行更大规模的投机炒作或者“金融工程”。

  也要清醒意识到,中国政府对经济杠杆的过度使用,也在导致几乎具有同样性质的恶果。实际上,现在看来,2008年危机之后中国的应对举措,是在对经济危机怀有深刻恐惧感的情况下出台的。当时的中国本身并没有危机,政府的任务只是防止危机扩散到中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