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越南政治改革为何领先中国?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16 12:01:26 |
救护车闯红灯 越南改革最初也是在走投无路之际被逼出来的,和任何模式无关。1975年越南统一后,北方以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双重战胜者的身份对南方实行全盘社会改造,清算民族叛徒和阶级敌人,没收大小资本,在经济上推行国家统制的计划经济,造成了市场的极度紧张。当时最困难的是粮食,国家规定低价收购粮食,农民不愿卖粮,南方重镇胡志明市因此出现粮食危机。 对此,中央政府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应急办法是把苏联援助的牲畜饲料卖给胡志明市的居民,但是,一些在战争年代“革命立场十分坚定”的南方干部不接受,他们自作主张,动用银行款项,把粮食收购价提高到原来的5倍,用军队车辆下乡运粮,从而解决了粮食危机,避免了政府和人民的对立。这是在国际共运史上除了苏联的强制征购和中国的统购统销之外的第三条解决城市粮食问题的道路,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的道路。 中央机关起初对于南方干部的这一举动大有兴师问罪之势,但是,全国其他缺粮的城市看到胡志明市的先例后,都要求照样办理,以同样价格向农民收购粮食,就这样,在前呼后拥之下取得了对指令式计划经济的突破,开始了市场实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向市场回归。越南人将这一突破称为“跟着救护车闯红灯”。这些市场实验出现于1976年和1977年,所以,越南经济改革的起点实际上并不比中国晚。 不过,此后越南的经济改革进程确实不如中国快,主要原因是在保守的北方和开放的南方之间缺乏一个像邓小平这样一言九鼎的人物。当时主持胡志明市改革的是长期在南方领导地下斗争的武文杰,他是越南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人物。他率先在南方采用市场机制、独立核算和利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救活了一批企业,创立了一些站稳市场的消费品牌。 但是,一些中国报刊把他誉为越南改革的“总设计师”,未免牵强附会。他是地方领导人,按照起码的经济理性办事,有道义担当,但是谈不上全局设计。在越南的总体改革过程中,可以说,既没有一个“改革之父”,也没有一个改革思想家或理论家,而是现实推着走。按照越南经济学家的说法,最突出的实践者武文杰担负的也不过是“坦克”的角色,“掩护他人破栏而进”。 武文杰在南方实行的改革实验长期得不到越南中央的支持,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越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实践也始终徘徊不前,仅仅“共产党员能不能经商”的问题就纠缠了十几年。 但是,改革派武文杰也没有完全被排斥,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上调河内担任国家计委主任,1991年到1997年间出任总理,在任期间培养了接任的改革派潘文凯和阮晋勇等人。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