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蓝绿学者专家对强化互信看法分歧颇大

http://www.CRNTT.com   2012-08-07 08:44:59  


 
  也是被视为“深蓝”的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邵宗海指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互信”动向的评估,有两个发展方向需要注意:一是台北同意以“九二共识”来作为两岸复谈的基础,已说明现阶段两岸交流不会构成问题。因此,为了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进入实质阶段,大陆对台政策最少会采经济与政治议题并重的方向。二是“九二共识”对“一个中国”的定位还处于各说各话的层次,对北京来说,政治议题中的“一个中国”原则,即使不需定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也不能去默认台湾宣称是“中华民国”,毕竟那是属于官方层级的谈判,双方政治的定位已经很难再被模糊。不过,“一个中国的框架”一词,自马英九就职之后就一直为胡锦涛及王毅所常用,这个“一个中国框架”的用法,看起来似乎接近台湾过去很多学者曾经提过的建议,比较中性而且涵盖台湾与大陆这两块区域,是否准备用来取代已经僵化的“一个中国原则”一词,值得关注。

  (关于“一中框架”与“一中原则”的异同,北京学者陈桂清则在其论文中分析指出,与“一中原则”相比,“一中框架”没有改变“一个中国”立场,但它是对“一中原则”的软性处理,其概念更富弹性。两者比较,“一中原则”虽是客观存在,但更偏重主观认知,相对硬性;“一中框架”则着重强调“一中”的客观存在,相对软性。“一中原则”突出政治范畴概念,包含对国家主权等问题的强制规范,而“一中框架”则内容多元,至少从字面上讲可以包括政治性的内容,也可以涵盖经济性、文化性或社会性的内容,它可以涵盖“中华经济圈”、“中华文化圈”,也可以包含“两岸和平协议”。因此,一旦涉及的范围扩大,便更有利于化解岛内对政治性议题的过分敏感,更有利于两岸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那么,与会的泛绿学者专家又是如何看待“强化互信”的议题的呢?曾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代副主任的张百达(属“新潮流系”),以“台湾政治评论人”的名义出席该研讨会。他在其论文中认为,影响两岸互信的制约因素,一是地缘政治,两岸政军分歧与地缘战略格局牵动双边关系的发展。在北京不放弃对台动武并持续强化对台军事部署情况下,台湾除了必须维持相当程度的自我防卫能力,同时亦将如同中国周边其他国家欢迎美军启动“重返亚洲”的全球军力部署调整,并重视美日安保体系在一旦发生“周边有事”时所可能发挥的潜在作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