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城镇化的透支与变局

http://www.CRNTT.com   2013-01-20 09:25:35  


  关于城镇化问题,我们对中国10个城镇做了微观调研(4个大城市,3个中小城市,3个县村),涵盖问题包括:城镇化模式、政府投资、土地财政、地方负债、地方融资、新城区景气度、住宅消费、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与农村土地权属关系、与农村土地流转关系。调研以事实为依据,提炼共性,总结规律。在事实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分析,思考城镇化未来变局,分析短期现实路径,最后给出投资看法。

  以“人造城镇”为模式、2009年为典型高峰的传统城镇化,呈现三透支:新城区“产能过剩”、地方财力透支、住房消费阶段透支。未来变局应在:投资民间化、产业差异化、土地可流转。短期路径:稳经济、控风险、促新型三者并重。城镇化主题投资宜着眼结构性机会,看点:地方政府资产证券化(ABS)、农村消费升级。

  以十年模式看,2000年后的城镇化有明显的“人造城镇”痕迹,这与90年代东南沿海以出口工业支撑的城镇化有显着不同。90%样本显示,城(镇)区规模在10年间(或短于10年)扩增1-2倍。城镇化的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这与历史进程契合——1998年国企改革后,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履行国家投资的主体。而90年代东南沿海的城镇化,依托的是自然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加工区”、“工业区”带动产业聚集,再进一步带动人口聚集。对比两个“十年城镇化模式”:90年代是“自下而上、经济自发、民间外资资本驱动、良性循环”;2000年后是“自上而下、人为造城、政府驱动”。

  以几年周期看,2009-11年是城镇基建的跨越式高峰期。70%样本显示,近年基建累计总投资占一年财政预算收入8-10倍。大城市基建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轨道、省际交通枢纽、环城路、新城区配套、城中村改造。后发展中小城市、县城的基建主要是招商工业园区配套、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电力电网、给排水等。大城市投资多属“公益性投资”,风险是政府债务过高和现金流短缺。后发展中小城市基建投资多属“经营性投资”,未来依托招商项目的回报,但风险是政府“超规模投入”与引进项目“在地价、税收优惠后的实际收益”不匹配。

  城镇化透支一:新城区的“产能过剩”。中国近20年城市化案例,基本存在“10年再造一新城”的规律(即新城从初建到成熟,至少需要10年,如上海浦东、厦门海沧、南昌红谷滩,这还是在强力经济、政策、公共资源支持下取得的)。而近年来各地动辄1-2倍的新城区扩张,以现有的资源,不足支撑如此快速扩张,由此边缘新城区出现“空城”、“半空城”现象。我称之为新城区产能过剩,其道理和工业产能过剩一样,如果各地都搞,就会造成过剩。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