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夏斌:再论中国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

http://www.CRNTT.com   2013-03-15 08:24:40  


 
  各种经济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与“脉络”

  文章认为,要研究“顶层设计”,必须要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有个准确的把脉。

  十八大报告是这样指出的: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主题。科学发展的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要转变发展方式,立足点是提高质量与效益,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关键是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说,这一系列的语言、逻辑是极其简明、清楚的。

  但是,具体怎么下手?改什么?十八大报告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了概括阐述。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分,纯从经济方面指出,一是深化改革,二是创新战略,三是结构调整,四是城乡一体化,五是提高开放水平。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部分,从民生与社会管理角度实际上是解决经济问题的角度指出,一是办好教育,二是推动就业,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四是推进社保建设,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创新社会管理(此点不属经济内容)。同时,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从讨论生态文明必然涉及的经济问题方面又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促进资源节源、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及相关的制度建设。

  以上,是执政党从执政的政治理念出发,分别从经济领域、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三个角度,对从根本而言本属于经济发展与改革自身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要求与承诺(但没有量化的指标要求)。如此着笔阐述,这是执政纲领写作方法的一般需要。这里且不说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创新战略、提高开放水平等内容本属经济改革之题,就是解决民生中的收入、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无不样样都涉及经济问题及其体制改革。因此,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如何梳理其因果逻辑关系?如何厘清中国经济不可持续发展中各个问题的脉络,从而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找到“抓手”或“突破口”?可以说,这是决定中国未来改革成败的大前提。

  从经济学出发,其实目前人们经常议论的经济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从以下三种或四种重大的结构分析方法进行归并、把握。即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结构调整这一“主攻方向”或人们常说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入手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现实经济暴露的各种问题现象,无非有的是下述重大结构扭曲的衍生结果,有的是重大结构扭曲形成的动因。

  一是按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支出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投资、消费、净出口比例严重失衡。其突出表现是,2003~2011年GDP增长中年均约50%来自投资的推动,消费不足特别是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该占比从2000年的46.4%一路下滑,到2010年仅为33.8%,竟下滑了12.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从2000年的79.6%下降到2011年的69.5%,也下降有10个百分点。有学者指出,由于收入不公,中国居民收入最高的10%家庭收入是最低收入的10%家庭的65倍。富人的消费倾向只有62%,穷人的消费倾向是92%。即如果剔除10%穷人部分的消费数据,主体消费倾向的下降速度会更快。

  二是按GDP的生产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随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进展,在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的情况下,2002年到2008年7年中,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由44.8%上升到47.4%,在上升2.6个百分点的同时,资源节约、耗能少、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第三产业比重却在下降,由2002年的41.5%下降到2006年的40.9%。2009年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到达43%左右。

  三是按GDP的收入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调。第一,居民薪酬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5~2007年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由52.16%下降到39.74%,共下降了12.42个百分点,年均降速2.3%。期间,2004~2007年该比由46.14%下降到39.74%,年均下降竟高达4个百分点,是快速下降的时期。2008年因经济普查等统计原因,该比重新出现了上升,但2009~2011年又由46.62%下降到44.94%,下降了1.68个百分点。第二,经过再分配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速度进一步加剧,由2002年的65%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57%左右,下降了8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比重大体保持稳定,2008年后出现上升。而政府收入比重却是大幅上升。2008年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有17.52%,但其可支配收入比重却上升到21.28%,两者相差3.75个百分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