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奥巴马出访以色列后的中东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3-03-25 10:31:03  


 
  问题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蚕食扩张,连奥巴马首任期间以强硬手段也无法制止,而早已摧毁了“两国方案”的最低事实基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瓦尔特(Stephen Walt ),年初便直截了当地道破在美国现有外交政策下,“两国方案”永远不会实现。

  最新一期《大西洋月刊》指出,整个以巴地区的人口分布已经超过了关键的转折点。即便把“不可救药”的加沙地区排除在外,到了以色列建国百年时,控制的人口中55%会是阿拉伯人。3月初,美国主要传媒都显着报道:以色列开通了专为巴勒斯坦人乘坐的长途公共汽车,被人比拟为美国民权运动之前和南非种族主义政权时代的类似“种族隔离”措施,说明以色列正在向卡特总统预言的种族隔离政权演变。

  长此以往,这是强调“普世价值”的西方文明无法在道义上继续维护的政策。由于穆斯林移民增长的压力,欧盟已经开始限制进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殖民点种植和制造的商品。但是因为犹太游说势力的巨大权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华盛顿全面偏袒以色列的态度不会改变。

  在这种制约下,奥巴马的“低调”中东政策必须淡化以巴冲突的重要性。一个明显的政策选择是突出和怂恿穆斯林世界的教派冲突和其他内部矛盾。这方面华盛顿的主要外交资产,便是海湾地区的逊尼派专制政权,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王室信奉的原教旨瓦哈比教派,是从巴基斯坦直到叙利亚日益恶化的逊尼—什叶教派冲突的首要推手。

  另外一点,便是《纽约时报》曾经承认美国在中东的两大“核心利益”——石油供应和以色列的安全,正在减少变为最后一项利益。这是因为页岩油气资源在新技术之下的全面开发,使得美国得以恢复能源自给。所以只要不影响以色列的安全,华盛顿对中东动乱的承受程度显着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刚刚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头号石油输入国,而成为未来中东能源供应受阻的最大输家。《纽约时报》大牌专栏作家弗利德曼(Thomas Friedman)因此建议中国和印度应该成为以巴和平的主要推动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