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李克强经济学与结构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07-09 08:00:10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中国有“李克强经济学”——在中国总理李克强执政百日后,国际资本界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中国政府在这百日中采取的政策及倾向。

  和讯网发表专栏作者邓聿文文章称,李克强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总管”后,虽然相对于其他大型经济体,中国经济还显示出较高的增长率,但已显示出“强弩之末”景象,经济增速出现了预期之外的加速下滑,地方债务危机也隐现,贸易壁垒增加、热钱出逃。

  然而,面对这个现实,李并没有选择在此种状况下惯常选择的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以使经济增长的数据“好看”些。按照中国政治的传统,换届之年,新政府上台后,为显示政绩,一般会掀起一轮政府大投资。何况,如上所述,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已陷入低谷,新政府是有理由为防经济下滑而放松银根,出台刺激措施的。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这么做。但至少从李这儿来看,人们没有见到其“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其在这百日中,对经济似乎实行无为而治。

  文章分析,李之所以对经济增速下滑“无动于衷”,可能是因为他明白,如果为了使自己的短期政绩资本好看而出台刺激措施,则长期中国经济必危矣,那个时候想救都不可能,而现在还有刮骨疗毒的机会。至于这个“长期”是多长,极可能是在其10年任期内。当然,这也可能是源于李对市场的信念。北京有政治评论人员就称,从李的教育背景说,其是个市场原教旨主义者。

  不管怎么样,中国经济在经过30余年的高增长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依赖高投资、低成本和高流动性的增长惯性或路径,但是,一方面,在经济总量做大后,要维持相同或相似的增长,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和货币扩张,否则,经济增长就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即使同比增加投资,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其对经济的刺激效应只会递减。不仅如此,刺激政策也会带来资产价格的暴涨,催高生产成本,致使企业利润越来越薄,逐渐丧失价格竞争力,中国外需这些年的萎缩,不仅有外部金融危机的因素,内部成本的增长也是一重要原因。在这种状况下,李就必须权衡,是要央行开闸放水促增长,还是紧缩财政和货币挤泡沫?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