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当地方投资热潮来袭

http://www.CRNTT.com   2013-08-19 08:16:35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讯/据媒体报道,近期江苏、安徽、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多个省市或下发文件,或进行部署,或召开相关会议,要求各地加快“十二五”规划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做好与国家相关部门的衔接,并做好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储备,以便促进投资的快速增长。

  上海金融报发表财经评论人潘晟文章称,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稳增长”的重要性提升,在上半年外需乏力、内需不振的大环境下,各地方政府习惯性地将希望放到了投资身上。而凭借强劲的投资拉动,各地也确实完成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面对如此明显的成效,全国各地继续高举投资大旗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文章分析,不过, 2008年实施的“4万亿”投资已经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凯恩斯主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运行趋势,而在刺激政策消退后,还会长时间的拖累经济增长。在如今地方债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权责不明的情况下,若各地继续保持这种“大干快上”的态势,那么,地方版“4万亿”投资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加严重而深远。

  一方面,虽然中国并不缺乏投资的项目和空间,以“铁公鸡”项目为例,虽然近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投入非常巨大,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运营里程还是空域线路,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正所谓“一口吃不成胖子”,潜力再巨大,也无法应对短时间内大量百亿规模项目的集中上马,尤其是在2008年的“4万亿”投资浪潮中上马的项目尚未彻底消化乾净的情况下,中国投资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相当严重。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为了上项目而上项目,这也进一步削弱了投资对城市和经济发展的价值。

  另一方面,投资说到底是依靠资金支撑的,但是,地方政府的钱从何而来呢?受房地产调控和拆迁成本上升的掣肘,土地财政难有明显的增长空间;而地方融资平台上还有庞大的账务需要清理。虽然近期在中央层面的推动下,多家银行密集“输血”地方经济,但地方债务风险的制约作用依然不容小视。此外,虽然今年来地方政府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信托等方式筹措资金,但基础设施具有初期投入大、回报低,而且投资周期长等特点,也决定了其主要依靠的还是财政资金的投入,其他投资主体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若资金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集中批覆上马项目,最终只能导致“半拉子”工程,甚至“豆腐渣”工程的集中爆发,这必将影响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