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中国外交的源动力在变 | |
http://www.CRNTT.com 2013-08-31 08:44:48 |
建国后,第一代领导人延续战争年代的意识形态,“一边倒”向苏联阵营,选择了意识形态相同的集团。意识形态外交的其核心是解放全人类,促使中国参与了援助朝鲜和越南的两场战争,对手都是美国。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支点,特别是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尽管中国不很富有,但经援从来不含糊。这让中国有了遍及世界各角落的朋友,至今中国仍在享用当年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留下的外交遗产。 中国转向经贸主导的外交政策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用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话说,中国是被亚非拉朋友抬着进联合国的。意识外交也让中国付出代价。特别是在中苏分裂后,部分国家两面讨好,中苏通吃。金正日不时利用两大国的矛盾,从中捞得好处。今天,金正恩试图利用中美间矛盾,结果并不如其所愿,原因是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来确定敌友。 上世纪70年代末期,邓小平掌控中国大局,推行改革和开放,放弃以意识形态为源动力的外交政策,先是打开与美、日关系之门,后又与周边国家重修旧好。中国不再鼎力支持“欧洲明灯”——阿尔巴尼亚。1992年8月,中韩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意味着承认曾经的对手,朝鲜极不高兴。邓小平的想法是在朝鲜半岛保持相对平衡且正常的国家关系。邓小平与韩建交的胆识让中国对朝政策有了根本性转变,即中国愿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邓小平思想的核心是一切为国家发展服务,外交也不可避免被铬上经贸的印记。从中央到地方,吸引外资、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民生成为外交的出发点。1988年3月14日,中越海军在南沙冲突,一线指挥员请示中央同意扩大战果,把联合国海洋委员会授权的74号海洋观察站建立在越南占领岛礁上,但中央并未同意,决策层的出发点是维护国际关系和南中国海(南海)稳定。相反,越南在冲突后扩大了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占领。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