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负面清单彰显自贸区“特区”本义 | |
http://www.CRNTT.com 2013-10-21 08:33:34 |
而第二天正式通过媒体公布的《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则进一步加深了热心改革的人士的怀疑和悲观,这份涉及16个行业门类、包括近200项内容的外资投资限制清单显得十分小心谨慎,除了之前已经讲的很多的金融之外,突破甚少,很可能令该试验区对全球企业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时代周报发表时评人陈季冰文章称, “十一”长假期间,有一则据说是香港媒体的报道在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被广为转发。文章的大意是:作为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上海自贸区尚未起步就在所谓“既得利益集团”的羁绊下受到重挫,而那次简陋的揭牌仪式和保守的负面清单正是这种挫折的体现。文章因此预计,未来上海自贸区的改革不会取得多少实效,很可能沦为又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深圳前海。 由于这种解读很好地契合了目前在国内流行的阴谋论思维模式,加之它的结论也相当符合国人近年来耳闻目睹的改革困局,因而引起不少人的共鸣。然而,它是站不住脚的。 文章分析,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在于探索和实践,它的模式一举扭转了近年来一举被“异化”了的遍地开花的“特区”,这种异化也是所谓“特区不特”的根源。而其抓手便是“负面清单”。 我们时常能耳闻,某个书记或县长、市长、省长为官一方,造福当地,百姓感恩。若仔细审查一下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那么最常见的故事便是:他凭借个人的特殊人脉资源从他的上一级政府那里谋求到了一些特殊政策—想象力一般的多半是打税收优惠的主意,而时下最新潮的则是弄到一两项特别的金融市场(或工具)许可证。再有就是引来一些别人很难弄到的资源,特别是中央级项目和集中的资金投入……总之,在眼下的中国,要把一个地方的经济搞上去,仿佛主要是要靠争取被上级允许做一些别的地方不准做的事情。这就是目前许多地方争办特区的动力所在,换一种更加学术的说法,现在的所谓特区,即通过对某一项(或多项)政策的排他性的垄断,构筑一个对某些社会资源具有特殊诱惑力的高地。 然而,这种画地为牢式的“经济特区”,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件有益之事吗?它的功能究竟是对外“辐射”和“带动”还是向内“抽吸”和“攫取”?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