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派驻巡视组:反腐转折点 | |
http://www.CRNTT.com 2013-11-15 10:41:00 |
执政党反腐败行动始终没有停止。然而,迄今为止,努力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究其原因就在于,执政党一方面雷厉风行反腐败,可是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又存在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制度性的腐败正在侵蚀着公众对执政党的信心。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那么,中国的反腐败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所谓制度性的腐败,就是被现行的制度和利益固化了的集体腐败。这类腐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腐败是集团性的;第二,腐败是公开化的,第三,腐败是长期性的。另一方面,制度性腐败或可解读为因钻制度漏洞而导致的腐败。从这个意义上讲,腐败问题触及的是“制度与人性”的深层问题。正是因为尚且存在行政审批方面的重重关卡,一些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才拥有了巨大的寻租空间。而又由于在封闭的环境下,对公共行政的监督频现真空状态,个别官员在使用权力的过程中肆无忌惮,缺乏公私边界意识。 制度性腐败与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息息相关。因而反腐败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当前中国不仅有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性腐败,同时也有裙带关系性腐败;不仅有行政主导改革所形成的动态性腐败,同时也有封闭性机制所产生的静态化腐败。 通俗地说,由于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利益犬牙交错,反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执政党反腐败的行为往往会引发地震。最近,中国石油系统爆发的一系列腐败案件充分说明这一点。执政者在反腐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既得利益集团内部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从外围突破逐步找到反腐败的切入点,同时又要克服政治裙带关系,消除政治上的障碍在反腐败的问题上一抓到底;既要深刻反思行政主导改革所产生的大量腐败问题,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改革不彻底给反腐败增加的难度。譬如,中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就是在法律授权不明的背景下行政主导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造就了大批亿万富豪,可是,普通国有企业的职工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公众不是不愿意政府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公众不愿意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结果使少数人获益而多数人受损。当政府要求国有企业的职工下岗分流为国有企业改革作出贡献的时候,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却因为“管理层收购”而一夜暴富。这种高举改革的幌子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也让国有企业的职工对改革者彻底丧失了信心。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