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过度干预汇市导致人民币“外升内贬” | |
http://www.CRNTT.com 2013-12-29 10:54:06 |
一方面,官方汇率被人为高估,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进口商品和设备的价格,从进口商品和设备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即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结果,是长期的贸易逆差,导致国家的外汇储备水平很低。为了平衡国际收支,不得不采取鼓励创汇的政策,出口退税等政策就是源于“进口替代”时期。 由于官方汇率长期被严重高估,黑市汇率与官方牌价汇率和调剂汇率的背离十分严重,不是“双规制”而是“多轨制”,这也迫使官方汇率不断贬值。到1990年底,人民币贬值至1美元兑换5.22元人民币。 1994年1月1日,中国汇率机制作出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价大幅贬值,“一步并轨”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这说明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开始借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进入典型的“出口导向”时代。从国际经验看,“出口导向”的特征与“进口替代”刚刚相反,一般做法是压低汇率,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出口,增强本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必然结果,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上,就是长期的贸易顺差,逐渐积累庞大的外汇储备。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长期的“双顺差”,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然而,这种“出口导向”政策必然要付出庞大的代价。压低人民币汇率的结果,就是外资不断涌入,追逐人民币升值,迫使央行动用很大的力量来干预汇率市场,外汇占款不断膨胀,央行被迫投放巨量的基础货币,导致国内货币供应增长过快,通货膨胀成为长期趋势,人民币币值(购买力)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央行还要大幅干预外汇市场,以稳定人民币汇率,缓慢而不断升值的预期得到自我强化,外汇进一步涌入也导致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文章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主管部门的长期政策目标,客观上过于强调汇率稳定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受到政策约束,只能采取“爬行”方式缓慢升值,在特定的阶段,例如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甚至采取停止升值的方式,以保护出口企业的利益。经济的逻辑只能从另一方向发生效力,就是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基础货币被动投放,通货膨胀难以有效控制。 在货币供应增长过快,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央行采取的政策通常是加息压制通胀。但在中国特定的货币制度环境下,加息会起到相反效果,导致更多的利差交易,更高的升值预期、更多的外汇流入,从而被迫投放更多的(外汇占款)人民币,基础货币增长更快,长期通货膨胀更严重。 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胀方面受限,可以被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模型很好地解释。这个理论说明,一国在独立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三者只能取其二。中国的汇率机制,可以看作类固定汇率和类资本自由流动,所以独立的货币政策基本不可能。 文章最后说,人民币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升值?以对外汇率升值的方式,还是以通货膨胀而对内币值贬值的方式?汇率上升当然会影响出口企业的利益,而币值贬值则是全体民众付出代价。孰轻孰重,应该不难判断。最近央行表示要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正确的方向。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