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当前环境下非常规货币政策可能的取向

http://www.CRNTT.com   2014-04-16 08:38:42  


 
  由于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房地产贷款之和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近35%,因此,“去杠杆”的压力直接导致了信贷资金趋紧。考虑到今年将有约2.9万亿信托即将滚动到期,地方举债又将挤压其他部门资金需求,很可能会出现对应的这部分信贷进入 “以旧换新”过程的局面。尤其从近期情况看,各家银行为解决资金紧张的难题纷纷推出更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则在通过收紧信贷政策来“节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银行存款增长受限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近两年来,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当前,中国的企业贷款利率比发达国家高出约两倍,去年夏秋间,中国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在6.15%,而美国是2.25%左右,德国是3.5%左右,日本仅1%左右。今年春节以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60%左右,甚至更高。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票据直贴利率已达到了8%左右,是近两年来的高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甚至达到双位数,实体经济早已不堪重负。

  文章认为,面对这样的恶性循环,货币政策必然只能非常规:既要保持货币政策总体稳健,也要实施定向、定量和定期适度宽松,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这样的选择,一来,可以打开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空间,以使货币操作能更具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灵活使用再贷款、再贴现、SLO和SLF、定向央票等定向调节工具,通过“放短抑长”的操作方法,保证货币市场短期流动性平稳,同时适当锁定中长期流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操作,针对不同机构甚至实体经济部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流动性管理。

  二来,可以实施定向“点贷”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金融工具和手段,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实施定向宽松和结构性信贷政策,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金融机构,可通过发行定向票据等方式紧缩其流动性。

  三来,能盘活货币存量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是定量调控。在传统意义上,央行一般通过控制信贷额度来调整货币供应量。随着货币供应渠道的多元化,非信贷渠道的资金投放逐步扩张,央行对于货币供应的控制力有所减弱,在这种趋势下,货币政策渠道可能要通过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和超储率来影响利率和流动性。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应对日常支付而存在中央银行的资金准备(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超储率代表银行闲置资金的充裕程度,自去年6月“钱荒”以来,中国各金融机构超储率和超储规模基本维持在2.1%和2万亿左右的水平,这意味着如有必要,调整超储规模能在不放松货币的前提下,通过平衡货币存量,改变资产低效配置,进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文章指出,从中长期而言,未来中国货币和金融市场化改革还应眼于如何构建有效金融市场,使金融体系更高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并尽力争取使货币政策回归常规。这需要大幅提高货币利率市场定价透明度,使实际利率与汇率等资金价格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资本和外汇稀缺程度的均衡水平;还需要在负面清单框架下进一步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限制,培育中小或小微银行信贷体系,真正解决金融末梢循环不畅等问题;进而通过优化私人及政府的储蓄和国际资本市场进入,促进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竞争,提高资本形成与配置的效率。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