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高度警惕被遮蔽的通货紧缩压力 | |
http://www.CRNTT.com 2014-04-23 08:34:03 |
其次,CPI与PPI的背离掩盖了通货紧缩的隐患,这是需要格外警惕的。一方面,CPI的“不高”“不低”掩盖了消费不足的问题。多年以来,有些人总是“不担心”中国的总需求问题,原因似乎很简单,就是中国有庞大的国内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而CPI与PPI不同步的走势、有时甚至是相背离的走势,也“证实”了国内需求(消费)始终不可低估。显然,CPI与PPI的背离走势实际上掩盖了通货紧缩的隐患。因为,宏观数据反映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难以持续,特别是在经济增长预期不足的情况下,收入预期下降将直接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和预期。近十多年来,数据反映的消费增长率一直相对稳定,无论在收入增长很高的时期,还是在经济刺激作用很大的时期。消费始终难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如果把房地产和物价上涨因素剔除,那么消费的实际增长是很有限的——根本不能与出口、投资“媲美”。在消费实际上没有这么大的作用力的情况下,CPI与PPI的背离走势就可以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解释:消费无法实质上通过扩大推动CPI带动PPI。或者说,PPI的下降来源于实质性总需求的不足,而CPI的上涨——或来源于简单的货币推动、或由于非货币的因素,例如“调价”,而主要都不是因为需求因素。 由此推断,CPI与PPI的背离既掩盖了需求不足,也掩盖了可能已经出现的通货紧缩。事实上,考虑到经济下行的冲击,CPI已连续数月低于3%,现在需要高度警惕形成通货紧缩的可能。 再次,反通胀与防通货紧缩政策的纠集。毫无疑问,中国货币管理当局始终以坚持反通胀政策为己任。在本月初的海南博鳌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明白无误地表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控制通货膨胀率最为重要。周小川还特别强调,央行历来注重货币政策调控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新增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等四个指标,但这四个目标的权重会动态调整,根据当前情况,央行可以把促进就业作为重要参考目标,但控制通货膨胀更为重。央行这样做,当然有其道理。因为,过去十多年间中国曾经投放了巨量货币流动性。中国央行随后必须不断反通胀不可。而且,国人也对通货膨胀深恶痛绝。因此,反对通胀政策在央行已经成为“常态”。 文章称,不能不说,中国央行的政策并不能完全都是反通胀的。防通货紧缩的政策导向也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例如,所谓的“物价上涨目标”的确定。今年,在 GDP增长率目标明显低于前些年8%、10%的情况下,3.5%的通货膨胀目标就似乎有点高了,有防通货紧缩的“嫌疑”。再如,上面提到的CPI与PPI的背离中,CPI业有被人为调高的迹象,这在客观上有反通货紧缩的效果。 文章认为,在目前的内外经济大局下,这种反通货膨胀与防通货紧缩的政策纠集看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金融货币数据还是值得关注的。3月末M2同比增长12.1%,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1.2个和1.5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5.4%,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1.5个和3.9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增速在持续放缓、处于低位,反映了货币流通的实际状况。据此的判断是,通货紧缩时期真的已到来了。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