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打造中国宏观调控体系2.0版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25 09:07:03 |
再次,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成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宏观调控手段,不但有其他国家通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政府计划和行政手段。 最后,中国曾实行了4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思想和传统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宏观调控。我们的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可以做到有计划按比例”的意识理念不时再现于我们的宏观调控中。 这种基于以上物质基础和认识的“可控性”信念在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可控性”的信念强度是在逐渐衰减的,但在我们的主流意识中还顽强存在。 在近20年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宏观调控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目前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还是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它难以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需要,难以适应大改革大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构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我们要打造的是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宏观调控体系。如果说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1.0版,是旧版的话,那么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宏观调控体系则是2.0版,是升级版。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控制力下降 文章提出,自启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发生更大更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削弱中央政府对宏观调控目标的可控性。其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微观经济主体,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他们经济决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都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经济活动更多的是听命于市场而不是政府,这就削弱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或)命令方式去控制他们,去指挥他们的能力。 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简政放权改革以来、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的利益被强化了,加上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称,导致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为增加,地方政府经常和中央政府进行博弈,地方政府不再像过去那么“听话”,这使得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下降,中央政府的政策往往被地方政府的对策化解掉,中央政府的调控目标被打了折扣甚至可能会落空。18亿亩土地红线反覆受到冲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债务暗中膨胀,各种污染边治理边排放,2013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落空,等等,都是明证。 再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将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成为规范的市场主体,它们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市场而不是政府,它们对政府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少,这使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支点被削弱。国有经济一直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支柱,但是随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下降,这个支柱的力度也在下降。 其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许多政策工具的可控性降低了。2004-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在20%以上,但是2012年和2013年财政收入分别只增长12.9%和10.1%。2012年和2013年的税收收入增长分别为11.2%和9.8%,持续10多年的20%左右的税收超常增长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是中国最重要的总需求调节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目前已经下降到15%以下。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控制流动性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活动,这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惯常做法。但是在中国现行的结售汇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其增长实际上力不从心,往往达不到目标。 上述宏观调控的控制力下降是30多年来不断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未来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可控性会进一步下降。这种可控性的下降不是坏事,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独立、自由、自主的决策基础上的经济。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