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走出去”战略扭曲了谁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31 10:43:22 |
研究还发现,国有企业更倾向于依靠政府,而非市场来降低风险,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投入小于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并不仅仅受到激励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资源约束。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资产和人力资源来管理风险。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和监督协议也激励他们要更好地管理风险。研究同时发现,国有企业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有差异化的响应。在动荡环境下,国有企业对工人安全风险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财产损失的关注。 尽管战略计划对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政策制定者必须限制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规划和偏好性支持,企业获得的支持必须得到严格的监督和评估。 细分“走出去”激励机制 基于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该清晰划分国有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承担的战略任务,或是对外援助业务。在战略性领域,鼓励国家在投资过程中提供风险评估服务,设计相应的保险机制,避免国有企业在战略领域与非战略领域之间形成交叉补贴。同时,在非战略领域,政策制定者应该限制他们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作用,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得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内化到企业日常管理决策。 降低国家支持的作用和非战略部门的规制将会减少东道国的怀疑和不信任,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跨国企业的不信任。 此外,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所有权性质、投资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者在走出去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在考虑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差异化政策的同时,不可忽略两者在资源约束方面的先天性差异,这种差异对政府设定政策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国有企业,需要清晰定位其在对外援助中发挥的作用,根据国家援助重点的转移,调整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国有企业非战略性项目投资审批流程,降低国有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对于民营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其自身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对于两者的共性,政府可以通过更好的提供有关风险的信息服务来引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 来源:财新网 作者:史为夷 沈华 陈玲(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