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俄罗斯四次现代化为什么都走进了死胡同? | |
http://www.CRNTT.com 2014-10-10 11:43:36 |
俄罗斯从来没有停止过现代化:就像一个总在治病却不见康复的人。了解俄现代化的特点对今后的改革至关重要。我们无意详细论述,只想强调三个无法忽略的要点。 技术转移无法有机发展 俄罗斯近300年来的四次现代化重大努力有很多不同之处(彼得大帝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加速发展、斯大林的工业化和上世纪60-70年代当代经济的形成),但有一点是相似的:从外到内的大规模技术转移(生产和社会)。 在彼得大帝改革中,这指的不仅是借鉴工业生产方法,效仿军队和国家机关的组织方式,还有“引进”大量管理人才。在第二次改革中,这指的是大规模进口设备和前所未有的外国资本和人才注入。在斯大林工业化中,这指的是技术流入和生产经验的转移。在第四次改革中,这指的是苏联对汽车、石油天然气、机械制造和元器件等行业一系列进口技术和设备的极度依赖。 几乎所有这些改革都是通过国内资金和国外技术经验来实现的。这是俄罗斯现代化最重要的教训之一:这些改革不仅是“追赶式”的,而且以技术转移为基础,从未转变为有机发展。因此,这种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是“安全”的,我们直到20世纪中叶才发现:俄罗斯和苏联的管理体系能让技术适应自己的需要,却无法发展技术。 未能实现高水平工业化 在获得新技术后,俄罗斯首先把它们用在量的增长上,而事实上却总是既无法增量,又无法提质。积累的资源被用来搞开发、实施超级项目和增加产量——从建设圣彼得堡到发展北方,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和石油天然气管道。政府希望靠这些目标来为开支正名,这侧重了一种特殊逻辑。 一方面,增产在不需要根本创新的领域最容易实现。到1986年,尽管行政体系的所有缺点已经暴露无遗,但苏联仍是全球石油、天然气、钢铁、化肥、甜菜、土豆产量最大的国家——高科技领域却毫无建树。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